“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食堂经营管理质量提升路径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3-10-25 15:34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刘春阳

    

  后勤育人是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食堂的经营和管理在充分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还须体现政治性和公益性。外包经营模式、混合经营模式、高校自主经营模式并存的现实下,高校食堂如何践行后勤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高校食堂在育人方面的困境 

  近年来,在以社会化为基本导向的高校餐饮模式改革中,各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也有一些高校在食堂经营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存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得力、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高校食堂管理责任主体的认知错位。有的高校未认识到管理责任在学校,错误理解食堂企业化经营以及开放高校餐饮市场的目的,认为自办食堂企业化经营后风险可以转移,学校与企业是业主和租户的关系,食堂管理与学校无直接关系。对自身管理责任模糊认知,让食堂丧失了育人阵地的功能。 

  有的高校食堂经营制度规范和标准缺失。自办食堂重经营轻监管,强调利润而忽略了学生;在引入经营企业时,将企业上交份额和投资作为引进的主要条件,忽略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回馈社会的能力。食堂经营过程中制度不全、规范缺失、标准混乱,食品安全卫生得不到保障,更无法将服务育人的观念和举措落实到位。 

  缺乏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有的高校未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缺乏专业队伍,食堂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管制度缺失,问题频发舆情不断;追责机制不完善,学生的合理诉求和申诉得不到重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升食堂质量的关键 

  高校食堂不仅仅是提供餐饮服务的场所,更是文化育人的平台与载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为其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至关重要。高校必须着力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在菜式创新上做文章,让师生真正感受到“五味调和百味香”。 

  从食堂设计、装修、运营、管理等环节抓起,让食堂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元素,将餐厅打造成文化氛围浓郁的育人空间。可以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在解决其实际困难的同时培育其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让食堂员工们兢兢业业的服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水准感染学生,使其养成敬业爱岗、珍惜粮食等良好习惯。 

  在保证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食堂后厨,让大家直观了解食品制作的全过程,增强食堂工作人员与学生情感联系;运用“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师生可随时观看食品加工制作的过程……通过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责任教育、行业认知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 

    

  高校食堂服务“三全育人”的路径探索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经营管理质量。高校自办食堂的经营者和监管者都是学校工作人员,在学校统一领导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应有之义。而在高校餐饮模式社会化改革中,餐饮企业落实后勤“三全育人”职能也大有可为。后勤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办食堂和社会餐饮企业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形成社会外包企业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育人育才上的合力,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设立专职监管部门,对自办和引入的餐饮企业进行监督。配备高素质专职监管人员,依据监管办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实现高质量监管。强化监管人员自身学习,积极组织和参与有关后勤服务的会议和培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提升个人专业素养。除了食品和生产安全外,还要对食堂开展服务育人的理念、举措、成效等进行客观评价。 

  完善包括食堂生产规范、服务承诺、考核标准、处罚机制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执行力,让食堂监管工作透明化,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在制定监管制度时,要善于利用经济杠杆,确保食堂经营企业在实现效益的同时,坚持以“优质服务,服务育人”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建立学生食堂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学生综合满意率调查。把高校食堂建成大学生勤工俭学基地,实行岗前技术技能培训,合格后上岗并考核绩效,在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基础上实行鼓励优惠政策,发挥好食堂的育人功能。 

  高校食堂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师生们吃饱吃好。要将食堂打造成大学校园服务育人的第二课堂,提升食堂的文化品位,使其成为高校有文化内涵的门面,当好“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