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来的好口碑——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务用车驾驶员群像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3-10-25 15:36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邓星

    

  “一切用安全行车公里数说话。”这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福州机关事务大家庭中,有一支由76名驾驶员组成的队伍,他们为党委政府领导深入基层驱车护航,为市直部门履职尽责鞍前马后。晨曦微露前,他们已踏上征程;星月当空时,他们还未停歇;狂风暴雨中,他们依然勇往直前……他们就是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务用车管理中心的驾驶员们,年安全行车150万公里,是他们心中的骄傲徽章。 

    

  7分钟的快速反应 

  “反应迅速、保障有力”是用车单位对他们的整体评价。在中心的日常工作中,应急保障任务并不少见。有时候,用车单位需求的临时变动,都十分考验驾驶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2023年7月19日晚,中心接到用车单位的通知,取消原定的中巴车用车计划,仅需保留1辆面包车。因此,原本安排程小铭与另一位驾驶员进行的保障任务,由程小铭一人即可完成。然而第二天早上8点刚过,中心接到通知需要恢复中巴车出行。此时距离用车时间仅剩17分钟,而原定的中巴车驾驶员却因病无法及时赶到。时间紧、任务急,为准时无误保障好市领导调研用车,在评估在岗驾驶员的持证情况及日常表现后,中心迅速作出安排:原定面包车驾驶员程小铭改为驾驶中巴车,紧急调整潘懿霖负责面包车保障。二人“临危受命”,一刻不停、立即出发,于8点10分抵达目的地待命,较要求时间提前了10分钟。 

  “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到了?!”7分钟的应急响应速度,受到了用车部门和在场工作人员的一致表扬。 

    

  避险时的沉着冷静 

  “平平安安出门,高高兴兴回家”是每位驾驶员最简单朴实的追求,但一些突发情况总是让人猝不及防。“首先是要保持冷静”,原沂、翁文平回忆起他们的经历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一点。 

  车辆外观正常、仪表盘指示灯无异常、启动后无异响……2023年7月6日,像往常一样,在完成出车前安全检查后,原沂驾驶车辆准时出发,福州按计划保障市直某部门一行工作人员安全抵达永泰。而在返回福州市区的高速路上,原沂警觉地发现路面上有遗洒的砖渣,“高速路上车速非常快,天黑后看不清路面,很容易发生车辆侧翻事故”,一想到这里,他立即拨通了12122高速公路报警救援电话反映情况。 

  然而,在行至一拐弯路段时,路面再次出现大量的砖渣,占据了3个高速车道。由于拐弯处视线受阻,发现时距离已经很近,原沂牢牢把住方向盘,点刹降速以保证安全,但因惯性作用,还是难以避免地导致轮胎被扎破。拥有丰富经验的他沉着冷静,慢行靠边停车后,迅速摆放安全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注意路况。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说:“正常情况下,要在车辆后方150米处摆放安全警示牌,但因为砖渣太多了,我特意将警示牌靠砖渣那侧摆放,别人看到后就能提前减速了。”更换轮胎后,出于对路面状况的担忧,原沂再次致电12122平台请求尽快处理,在看到路政人员到达现场后才放心驾车驶离。当被问及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想法,他只是淡淡地说:“开了这么多年的车,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中心定期组织培训,教我们应急处置措施,所以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做。” 

  入职多年的翁文平最繁忙的时候一个月出了39趟车,平均每天完成2趟出车任务。回忆起一保障往事时,他至今仍心有余悸。 

  那是在驾车前往闽清县的路上,途经金沙路段的一条山路时,下起了大雨。当时该路段的硬化施工尚未全部完成,路面上有很多石子,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加上雨天路面湿滑,前方刚刚浇筑完混凝土的一段路让车辆无法继续前行。眼见雨势越来越大,如果不将车辆及时驶离,就存在安全风险。翁文平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在与服务对象简单沟通后,深吸一口气,抓稳方向盘,小心谨慎地一步一步缓慢把车倒回安全路段。短短几分钟的倒车时间,仿佛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好口碑都是“跑”出来的 

  “保安全、促文明、树形象”是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对中心提出的工作要求。服务质量好不好,口碑怎么样,通常可以通过“回头客”的数量来评估。凭借优质服务和良好形象,杨晖和刘瑞康成为许多用车单位的“指定”驾驶员。 

  多年的用车保障经历,培养了杨晖娴熟的驾驶技术、沉稳从容的应对能力和靠前服务的意识。去年,福州市直某部门前往马尾区督查,在到达目的地后,杨晖通过车牌一眼便认出了停车点内的省级部门车辆。他及时提醒用车单位领导,为省市两级部门做好对接沟通提供了帮助。 

  由于综合素质高,服务保障到位,今年福州市委某单位在开展半年的专项保障工作时特别要求杨晖参与。保障期间,他每天都要走“家—东部办公区—乌山机关大院”的固定路线。为了避免交通拥堵,他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7点半到达乌山机关大院。“尤溪洲大桥有时会堵车,我宁愿早早去等,也坚决不能迟到。” 

  刘瑞康在2018年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来到公车服务平台,成为平台驾驶员之一。由于长期与涉台部门对接,他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出行保障的“老朋友”“老战友”。2022年,两岸经济交流会在厦门举办,刘瑞康随同领导前往厦门,打前站、做准备、陪踩点……马不停蹄。当领导参加活动时,他守在车上待命,经常等到深夜12点或1点。保障任务繁忙时,他就用一方薄毯在车上凑合一夜。 

  杨晖、刘瑞康具备的专业素养、高度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使他们成为单位和领导信赖的驾驶员,也成为同事眼中的好榜样。 

    

  关键时刻“老司机”顶得住 

  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出行,要求驾驶员必须具备出色的驾驶技术和应对能力。 

  李志忠在车队里是公认的行车“稳”。今年7月27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福州沿海一带风力逐渐加强,长乐区多个点位测到10级以上阵风,景区关闭、停运停航、停学停训。这时的老李,早已驾驶中巴车抵达长乐,他的任务是要保障市领导一行检查指导台风防御工作。正当一切按计划进行时,他突然接到紧急通知,需立即返回市区参加一个重要活动。老李二话不说,立即做好准备驾车返回。“前面就是青洲大桥了”,李志忠心中充满了警觉,他深知青洲大桥在台风天气下的危险性。中巴车体积较大,受到横风的影响更为明显,行驶过桥时需要格外小心。果不其然,在驶过桥面时,车辆开始晃动起来,他沉着把稳方向盘,逐渐降低车速,最终顺利过桥。就在这样时间紧迫、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李志忠凭着高超的驾驶技能,仅用了20分钟便顺利抵达目的地。 

  7月29日凌晨4点,方加梓的手机响起。“是紧急任务!”他迅速起床,不敢耽误分秒。此时,台风“杜苏芮”已经登陆,福州出现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大部分街道积水,有的地区积水甚至超过1米。 

  任务就是命令,方加梓载着市领导穿梭于东部办公区、联排联调中心、登云水库……途经六一、王庄等路段时,积水已经漫到了越野车的引擎盖,脚踏板位置有水渗入。面对险情,他沉着镇定,将车速控制在时速20公里以内,同时将周边的交通护栏作为参照物,判断车身是否安全。就这样,小心翼翼,安全过了一段又一段积水路段。当任务结束时,已经是晚上8点半,方加梓至此已经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 

  有人与他们谈起台风天出车的危险,他们只是笑着说,“领导干部都冲在前面,我们从事服务保障工作的也必须要有担当精神”。无私的担当精神和站得出、顶得上的能力,是他们在急难险重时应对挑战的关键。他们深知,每一次出车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小小方向盘,关联着乘客的安全、出行的顺利,更是市委市政府防台风工作部署的迅速落实、抢险救灾的快速反应。 

    

  不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如果要为公车驾驶员画一幅群像,他们的背影可能模糊而匆匆。然而,英雄不仅仅存在于光芒之中,这些默默坚守岗位的身影,同样勾勒出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他们在平淡的日复一日中,用公里数“跑”出了公车服务的新时速。 

  郑崇光是队伍中年龄最长的一位,同事们常常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头”。他已经在公车平台服务了6年,马上就要退休了。然而“老头”一点都不老,他性格开朗,身体也很健壮,工作起来毫不逊色于年轻的同事。2022年,郑崇光累计出车336次,安全行驶3.5万公里,出车时长达2383.6小时,是平台上驾驶里程数最多的人。 

  郑崇光的家离东部办公区很近,每当遇到临时任务或紧急任务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凭借着热情、周到和细致的服务,做到了6年零投诉。 

  当被问及是否有遗憾时,郑崇光稍微愣了一下,眼中的一丝心痛,来不及掩饰。过去6年里,“唯一请过的两天假,还是亲人去世的时候”。2021年3月11日中午,他接到任务前往机场,正准备出车时,家人来电话,告诉他父亲病危,希望他能尽快回家见最后一面。遗憾的是,当他结束任务匆匆赶回家,也没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早上必须4点多起床,到东部办公区把车子开出来。”江信康说起工作时,没有丝毫抱怨。2023年,央视采访组到福州,江信康全程负责接送相关人员参加各项活动。 

  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中时,江信康就已经“摸黑”上班。他整理车内环境、检查车况,然后驾车出发前往接送服务对象。他的工作时间从凌晨开始,一直到晚上11点左右。然而,对于江信康来说,这些年来驾驶保障领导出行,早出晚归已经习以为常。他说,他的职责就是服从工作安排,确保将领导安全送到目的地,然后自己安全回家。大家对他说一句“师傅辛苦了,谢谢你”,常常让他倍感温暖。 

  在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务用车管理中心,还有很多默默奉献和坚守的优秀驾驶员,比如潘琛,台风天主动要求留下值守;比如干过修理厂的刘世平,义务维修公车……他们在一平米不到的工位上默默奉献、任劳任怨。 

  用心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凡。所有的不凡,无不源于平凡的日积月累。没有华丽的制服,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在扶贫走访、下乡调研、防台抗洪的道路上,他们的身影总是显现。手握方向盘,稳步行车路,仪表盘上不断跳动的里程数,虽无声,却奏响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奋斗乐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