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银行业机构节约型机关建设研究
文/国家开发银行总务部、采购中心联合团支部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银行业作为社会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行业,在节约型机关建设上辐射影响力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一直以来,各银行机构将创建节约型机关作为政治任务和重大工程推进,致力于在全社会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银行业机构节约型机关建设背景
实现“双碳”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对各行业未来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2022年6月,《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发布,明确了绿色金融政策要求,首次明确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以及减少自身运营碳足迹,最终实现自身运营及资产组合的碳中和。
“双碳”目标要求下,节约型机关建设从推进国家机关管理水平,转变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树立国家形象的高度上。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节约节能工作已经跑在了全球低碳转型的轨道上。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对“双碳”工作的认识,统筹好机关发展与降碳减排之间的关系。
从节约型机关建设要求来看,其主体在于机关内部管理建设,主要包括宣传引导、考核评价、统计督促等工作,与社会上其他机构未产生较强的联系。而自1997年英国首次提出“碳中和”这一概念以来,从国际到国内已形成全面的组织体系、评价标准、交易网络等,是一项达成国际社会共识的社会行为。我国也已建成较为全面的绿证购买、碳交易体系,各机构积极进行碳排放核算、碳配额履约,使单位内部节约工作与社会产生紧密联系,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经过多年的节约型机关建设,节约工作进入设备设施技术改造、绿色建筑建设、系统性能源管理等深层次的变革阶段,学习和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迫在眉睫,部分专业的诊断、改造工作需聘请专业公司完成。各机构应加强资金、人力的投入,邀请专业力量尽早介入,减少转型成本,压低碳峰值,为碳中和工作减轻压力。
银行业机构节约型机关建设情况
各银行机构认真落实《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坚持低碳理念和法治思维,以节约型机关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各银行机构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落实“双碳”目标的实施路线,引导节能增效、绿色运营。中国农业银行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明确加快建设绿色网点、推行绿色办公、推进绿色用能、倡导绿色出行、提升碳管理能力等9项重点任务。中国进出口银行将“推进绿色化,低碳转型实现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目标之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国家开发银行出台实施绿色低碳金融战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对全行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安排。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成立“双碳”领导小组,制定“双碳”工作发展规划,全面统筹全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开展碳盘查工作,深挖节能潜力。各银行机构通过开展自身运营碳盘查工作,用历史数据归因分析节能降碳潜力,为下一步低碳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中国银行在完成集团碳盘查工作基础上,持续推动集团运营环境信息盘查。国家开发银行开展自身运营碳盘查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节能改造方案。中国工商银行建成投产自主研发的碳足迹管理数据统计系统,实现信息数字化填报、标准化审批、自动化汇总。中国建设银行积极完善监测诊断、能源审计和维护保养等制度,建立分类统计台账,定期统计、分析能源消耗数据。
打造绿色网点,推动绿色转型。中国建设银行通过使用绿色低碳建材、拓展可再生能源使用等方式新建或装修网点,推进网点实施交易电子化,不断丰富无纸化办理业务场景。中国农业银行推进网点绿色转型和碳中和试点,通过节能改造、使用绿色电力、开发林业碳汇等方式,率先建成碳中和网点。市场化减排机制也是实现绿色网点的重要途径,中国进出口银行四川省分行通过购买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CDCER),实现自身营运碳中和。
各银行机构在采购过程中,对符合节能环保产品要求的设计方案、工艺、材料和技术设备等在评分标准权重上给予倾斜,使采购项目尽可能地使用低碳产品和绿色产品。中国建设银行研究制定《绿色采购商品目录》,全流程落实推进绿色采购。中国银行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采购需求中合理考虑节能、节水、环保、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因素。国家开发银行将绿色采购融入供应商选择、评审、合同签署等环节,落实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要求,推进采购流程电子化和无纸化操作。
下一步工作思路
完善机构设置,建立管理制度。完善各银行机构现有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工作职责,增加自身运营能源与碳排放管理内容,可下设专门的碳管理团队负责碳排放相关事务,包括自身运营排放相关的碳监测、计量和管理系统,碳中和进展管理等。建立能耗与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管理制度,规范能源管理方式,主动寻找节能减排措施,实现经营发展与节能降耗的平衡。
设立专项资金,搭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变革,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各银行机构可设立碳中和专项资金,对各部门开展的能源审计、清洁供暖、高效照明、碳中和网点建设等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发挥银行机构绿色金融优势,提前布局碳抵消项目,获得高质量的碳信用。搭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信息通信控制技术,设置自动抄表、能源监视、能效优化、绩效考核、能效分析与能源管理等监测平台,促进各类设备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实现跨区域的能源综合监控。
开展能力建设,强化考核支持。及时掌握国家及行业政策要求,将“双碳”思维融入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让碳排放管理落实在细节中。打造低碳排放培训体系,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培养既懂金融又熟悉绿色环保政策和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强化考核支持,建立能源与碳排放考核机制,根据各银行机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方案,将水、电、油、气、纸张等能源资源节约指标纳入考核。
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倡导勤俭节约。通过多样化手段加强宣传,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双碳”工作的重要意义。推广绿色建筑,推进既有办公建筑调整、处置、减量化以及装修改造,定期开展能源审计,根据能源审计结果实施节能改造;推行绿色办公,鼓励网络化办公方式,推动无纸化办公,倡导节约用电用水,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方式;打造绿色食堂,建立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长效机制,让光盘行动深入人心、分餐分食变成自觉行为、文明用餐成为时代新风;倡导绿色出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