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人多了 用水量降了——四川博物院“节水保卫战”复盘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4-01-03 10:09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向和频

    

  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蓬勃发展,“文博热”“考古热”迅速兴起,四川博物院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观展热潮。然而,随着观众数量的增长和展陈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营成本也悄然增加,其中水耗的大幅上扬尤为引起院领导班子的关注。据统计,2015至2018年年均耗水7.9万立方米、产生水费34.83万元,其中后两年水耗年增长率达到了18%。面对用水成本节节攀升的不良态势,四川博物院打响了“节水保卫战”。 

  2019年7月,四川博物院成立节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收集各环节用水数据,制定节能节水方案并严格督促全院干部职工落实落细,设专职节水管理员2名、兼职节水管理员1名。在领导小组统筹下,用水统计及节水宣传工作、用水设施设备巡查维护及更换工作紧锣密鼓地迅速展开,水平衡测试工作小组和节水工作办公会议制度水到渠成般破壳而出,全院上下掀起了一场全力以赴打赢“节水保卫战”的攻坚热潮。 

    

  多措并举争当水效领跑者 

  水平衡测试是建设节水型单位的起步之基。为全面掌握各部位用水现状,绘制水平衡图,四川博物院分阶段实施了自来水水平衡测试项目。第一阶段,清理管网和确定用水点,对区域管网进行探漏检测。第二阶段,通过3个周期的对日测试和1个周期的对月测试,对所有生产用水设备的供水、重复用水、排水、耗水等情况同时进行检测。第三阶段,依据掌握的资料和获取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评价用水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找出薄弱环节和节水潜力,制定节水改进方案。 

  水平衡项目成功筛查及修复了地埋管道等数个漏水点,明确了水资源管理主攻方向,为进一步采取节水技术措施、制定节水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于2019年12月获得《水平衡测试合格证书》。 

  设施升级是建设节水型单位的关键之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造升级用水设备是推动公共机构节水工作深入开展的必要举措。四川博物院按照前期制定的节水改进方案,对院区用水设备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优化升级。一方面是安装分区计量水表。通过大规模安装二级水表,在办公楼、展厅、绿化区、库房等重点用水区域实现了分区计水全覆盖。计量水表按分户、功能分区、主要设备实行三级精准计量,通过对供水管道网络进行独立分区,实现了对各个区域进水流量与出水流量的监测,不仅能及时检漏查漏,提升办公区供水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达到了减少人工和资源损耗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更换感应水龙头。一直以来,院舍办公区、展厅和库房等卫生间使用的水龙头均为普通型,节水性能极差,且存在交叉沾染细菌的潜在风险。2019年,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发起“厕所革命”,一次性更换院内非节水型器具20件,并制定出非节水器具逐年更换的工作方案。 

  与时俱进是建设节水型单位的“青春秘诀”。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共机构文化供给质量和丰富程度将大幅增加,不断扩大的观众人数和办公人员规模也必然导致水电耗能等运行成本持续攀升。探索实施合同节水管理新模式,也成了维系节水型单位“万年长青”的时代药方。 

  院节水工作领导小组正积极研究谋划,深入调研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河海大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率先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的机关事业单位,并结合调研成果将合同节水管理机制引入四川博物院新馆建设项目(已写入四川省“十四五”规划),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节水型博物馆。初步考虑为:以BOT模式引入社会企业参与前期规划,并免费为院区提供先进的节水设备和技术,如安装纳米冲水小便器、装备智能水表、建设雨水循环使用系统等。 

    

  标杆示范引领勤俭新风尚 

  通过制度建设、水平衡测试和设备升级等一系列措施,四川博物院很快实现了水耗的不增反降。2020年用水7.14万立方米、产生水费31.7万元,同比2019年下降25%。2021年用水5.4万立方米,2022年用水5.1万立方米,耗水量3年年均递减14%。这些数据虽因疫情期间观众数量有所下降而受到一定影响,但更多是2019年以来,博物院大力开展节水工作的成果。2020年入馆观众年度总数为40.7万,2021年为57.7万,游客总量同比上涨42%,年度用水量下降24%。 

  治水成效立竿见影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的肯定也纷至沓来。2021年四川博物院被评定为四川省“节水型企业(单位)”,20212022年连续两次荣获“成都市年度城市节水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专职节水管理员陈彤3次获评“成都市年度城市节水工作先进工作者”。 

  接踵而来的荣誉,让全院各部门节能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类节能举措层出不穷,从节水到节电再到绿色低碳运行,以点带面、以面带整体,全院上下节能环保意识日趋增强,勤俭办事氛围蔚然成风,为四川博物院持续探索低碳运行新模式,发挥公共文化机构在全社会节水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注入了强劲动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