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重庆的实践与探索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4-01-03 10:23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标准化对推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机关事务现代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深化标准化建设,扎实开展“标准化+”行动,健全标准体系,深化区域协同,强化标准应用,助推全市机关事务工作现代化治理取得新成效。 

    

  实践与探索 

  重庆机关事务部门全面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扎实推进全国第三批机关事务标准化区域统筹建设试点,建立区域统筹、一体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常态化运行、持续化改进、联动化推进的“一统五化”工作模式。出台地方标准17项、团体标准4项、内部标准1386项,常态化制度化组织相关标准落地实施。以多种形式开展监督与评价工作,全面深化标准化治理,整体提升机关事务服务保障水平和管理效能,全市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深化“两化”融合,促进数字化集成。编制《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指南》《公务用车信息化平台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统一信息化业务规范流程、数据接口规范等,以标准化规范全市机关事务大数据平台建设,着力将标准嵌入大数据平台,促进标准高效落实。该平台于2022年建成投用,初步实现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和资产经营管理等重点业务互联互通、标准统一、一网通办。 

  以标准化规范业务,促进精细化管理。坚持标准与制度相通,及时收集基层一线对标准实施情况的反馈意见,与时俱进开展制度标准立、改、废、释,定期开展标准复审,将《市级重要政务活动车辆保障服务规范》等9个成熟标准纳入规范性文件。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调节、约束和控制功能,突出厉行节约和精细管理。如2022年,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制度标准,引导社会资本近7000万元投放纯电动租赁汽车582辆,节约燃油81万升,减少碳排放2200吨。 

  以标准化提升效益,促进集约化保障。规范公务出行社会化保障、机关物业服务、机关食堂保障等业务事项流程及标准,引导各单位实施均等化、节约化保障。依据制度标准,近3万辆公务用车实现编制、标准、经费、购置、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市1.68万个公共机构能耗数据实现线上统计、动态分析和目标考核。 

  以标准化提升品质,做优品牌化服务。2022年,圆满完成市级重要接待任务,保障各类督导调研工作组22批次、党政代表团3批次、大型会议活动72场次,做到零失误。沙坪坝区、璧山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分别获批全国第八、九批社会管理和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沙坪坝区标准化工作入选全国机关事务标准化试点示范案例。 

  以标准化引领改革,促进一体化保障。川渝两地机关事务部门联合印发标准化协同联动工作方案和指导意见,将两地市、区层级的68家机关事务部门分区划片,共同开展区域标准制定、业务标准对接和重要标准实施等标准化活动。扎实推进璧山—眉山、沙坪坝区—武侯区、武隆—乐山、荣昌—自贡、潼南—遂宁、北碚—绵阳6个标准化联创项目;聚合推广21家标准化试点单位优势资源和成功经验,带动两地机关事务部门快速立标、建标、用标。 

    

  困难与挑战 

  机构职能制约。《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为健全机关事务组织机构、明确法定职能提供了支撑。但各地在执行落实中差异较大,市区县机构名称、性质、级别、隶属关系、职能配置标准不统一,不同程度存在制度标准不统一、事权划分不清晰、指导关系不顺畅等问题,制约着标准化对象、内容和范围的确定。 

  基础薄弱影响。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从全市标准体系看,基础通用类及监督评价类标准、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资产管理标准等相对较少,部分企业标准适用性不强,标准数字化可视化程度不高,影响整体质量。 

  持续支撑不足。机关事务标准化是一个新兴课题,除标准化工作统一规则外,机关事务标准化开展的配套制度、经费保障、人力支持、技术支撑等事项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着眼长远长效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两化”融合不够。各级机关事务部门尚处于积极推进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的起步阶段,将标准化引入数字化及智能化建设中,对标准应用分析和管控的全面性、精准度不够高。 

    

  对策与建议 

  更新思维理念,坚持法治化赋权、标准化提质、数字化赋能,改进机关运行保障模式,力争在体制机制、制度标准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运用标准化思维,推进机关运行保障地方性立法,统一各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名称、性质、级别、隶属关系和职能,厘清职能边界,推进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调整、约束、控制功能,进一步优化保障、服务、管理标准,量化资金、资源、资产使用指标,融合标准化信息化,开展科学的绩效评价,推动行业按标准管理、以标准保障、照标准服务,整体提升全市机关事务服务保障水平和管理效能。 

  全面实施“标准化+”行动,以全国机关事务标准化区域统筹试点为契机,将标准工具引入机关事务保障服务管理的各个领域、部位和环节,覆盖各个事项、流程和要素,推动标准化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标准与机关事务法规制度衔接配套,推进法治化标准化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标准化+职能法定化、融合信息化、管理精细化、保障集约化、服务规范化、评价绩效化”,推动标准制定、实施、改进闭环运行并循环往复,打造机关事务标准化升级版。 

  健全机关事务标准体系,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紧扣行业发展需要,系统规范机关事务标准体系,均衡各业务板块标准数量,提升标准制修订质量。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引领,以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为支撑,以组织内部(企业)标准为补充,以基础通用、经费管理、资产管理、后勤服务、公共机构节能、信息化和监督评价为重点,进一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调均衡、实施有效的机关事务标准体系。 

  深化区域协同联动,深入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进一步明晰机关事务标准化“一统五化”工作主线,构建单位“一把手”负责、全市“一盘棋”推动、标准一体化建设、川渝一家亲联动的工作格局。对接市场监管、财政等部门,推动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与相关部门政策制度配套衔接。持续与高校、标准化专业机构、协会等协作,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撑。深化川渝协同,建立机关事务标准化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推动川渝地区机关事务领域标准互认、互通、互用,促进工作交流互促。 

  抓住标准实施环节,建立与法律、政策、标准相协调的标准实施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标准化意识教育、标准宣传解读和专题知识培训等,持续培养标准化意识和习惯。高质量建设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基地,组织通用类标准使用培训,通过视频、图片、表格等形式使部分标准可视化,助力标准实施。构建科学的机关事务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标准综合运用率作为重要指标,定期开展重要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畅通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适时对标准进行修订,提升标准实施效能。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组制度,为机关事务标准制定、宣贯、培训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做好考核评估等工作。持续实施技术组织升级工程、国家标准建设参与工程、地方标准规范发展工程、团体标准培育工程、企业标准“领跑者”工程、试点示范工程,全面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完善标准仓、专家库和资料库,加强骨干队伍培养,推动设立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专项经费。完善标准化工作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提高干部职工参与积极性。建立覆盖检索、统计、共享、公开等功能的机关事务标准化应用系统,提升机关事务标准数字化程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