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如何给幼儿高质量的居家陪伴?
文/田红云
寒假就要来了,对于幼儿家长来说却是一大考验,即将和孩子24小时全天候相处。假期里,有的家庭上演的是母慈子孝的温情好戏,可有的家庭上演的却是“鸡飞狗跳”的“动作大片”,这不禁让部分家长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家长既是一家之长,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假期是融洽亲子关系的良好时机。家长怎样做,才是高质量的居家陪伴呢?
会做的事自己做,能学的事学着做
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勤快的妈妈养出的是懒孩子,懒惰的妈妈养出的是勤快的孩子。也就是说,家长干得越少,孩子在劳动中积攒的能力和经验就会越多。幼儿在学习做事或者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家长不要因为他们做得慢、干不好就急于出手。一味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将磨灭孩子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让他们失去自信心,还会产生懒惰思想和强烈的依赖性,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给家长的建议——
和幼儿一起制订简单、操作性强的假期计划,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帮助他们养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
设立诸如“每日小能手”等称号,让小朋友承担一项或几项家庭劳动,增强主人翁意识。擦桌子、整理玩具、择菜、发放餐具等,都可以让孩子慢慢尝试着去做,大人“懒”了,孩子就勤快了。
让孩子适当承担懒惰的后果。比如,孩子不愿自己穿衣服时,可以扣除游戏时间或减少零食,让其知道懒惰是会受到惩罚的。
及时鼓励是提高幼儿积极性的好方法。当小朋友学会了新本领、主动承担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劳动,或能较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付出被认可,帮助其建立自信。
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师德教育中总是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幼儿的学习方式以模仿为主,因此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和积极接纳的心理氛围。同样,家长也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要求孩子去睡觉,自己却在玩手机,那么孩子一定会问,“为什么我得睡觉,爸爸妈妈就可以看手机?”又如家长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有样学样,孩子就很难端坐在书桌旁看书。
给家长的建议——
以读书为例,幼儿期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家长可以在家中开辟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亲子图书角”,规划固定的阅读时间,父母可以在这里给孩子念书、讲书,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书。
其他好习惯的养成亦是如此,如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饮食习惯、坚持锻炼身体的健康习惯、随时整理收纳物品的生活卫生习惯、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等等,都需要家长以身作则。
有效沟通,避免唠叨
经常有家长问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很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很乐意,在家却听不进家长的话,说多少遍都不管用。其实原因很简单,老师给孩子们提出要求的时候,语言精练、重点突出,还会亲自示范,在幼儿需要时重点指导,不会一直重复相同的话。这样,孩子们就会认真听、仔细看,久而久之,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回到家里,家长不停地重复、提醒、提示,孩子认为“妈妈一会儿还会说”,时间一长就不把家长的话当回事,继而产生惰性。唠叨模式也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必须有成人的帮助才能或才敢去完成一件事。
给家长的建议——不必要的话不重复。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分清话语主次,厘清逻辑,突出重点。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便于孩子理解和实施。
听听孩子怎么说。除了注意自己讲话的方式方法,还要关注幼儿的想法,了解所说的话孩子听了多少、懂了多少,明白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用生活来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一日生活皆教育”体现得更加明显,做饭、打扫卫生、照顾绿植等家务,都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