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推进近零碳机关建设
文/陈炯文
机关场景包含办公大楼、机关食堂、办公区停车场、道路连廊、绿化带等物理空间场景,也包含物业服务、餐饮会议、办公出行等管理空间场景。深圳市福田区规划推进辖区公共机构建筑群的近零碳化建设,创建近零碳示范区,近年来着力发挥党政机关在推进“双碳”目标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运用场景思维,通过“技术化+、协同化+、绿美化+、全量化+、标准化+”路径,创新打造近零碳机关应用场景,推进全国首个近零碳机关建设。
——“技术化+”近零碳机关场景应用。推行“节能—造能—储能—充能”一体的集成化近零碳场景建设模式——改造区委大院空调、配电、照明、电梯等用能系统,采用新型节能产品,应用先进减碳技术,优化设备系统运行状态,提高能源回收与利用效率。按照资源价值最大化原则,在建筑屋顶、建筑立面、道路、空中连廊、开放空间等区域实现BAPV光伏(“安装型”太阳能光伏建筑)宜铺尽铺,总铺设面积约1.7万平方米,预计年发电量近368万千瓦时。对机关大楼立面实施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改造,铺装光伏幕墙,年发电量55万千瓦时,减碳248吨。建设光伏储能系统,推进部署2兆瓦的储能设计系统,采用智能组串式储能方式存储光伏系统生产的绿电,按照工作日夜充昼放、节假日昼充夜放的运行模式调配,帮助区委大院降低用电成本,实现“峰谷套利”,预估年收益超110万元。区委大院停车场布署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网络,配套充电设备,利用光伏发电为车辆提供充电服务。能源节、造、储、充一体建造项目极大地优化了能源运行结构,推进了机关办公区能源自给自足。
——“协同化+”近零碳机关场景应用。采用“共投—共议—共享”方式推进近零碳机关建设,福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华为数字能源公司、深圳大学机关事务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政企校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共商共议建设事宜,分工配合提供资源保障,在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共谋近零碳机关建设策略,形成政府、大学和企业的功能交合、联动共建格局,构建“政府引导、机构履责、企业支撑、全员参与”的节能降碳发展框架。
福田区利用市场经济发育较为优良的先天条件,强化政企协作,构建专业化运营管理体系。深化与能源企业的技术服务关系,以数字能源为核心抓手,借助深圳低碳产业集群优势,引进头部能源企业,拓宽建筑光伏一体化、储能系统、交直流微网架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的机关场景应用;加强与节能服务商的战略合作,实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打造“政府低碳需求—市场服务供给”服务链条,企业承担光伏系统、储能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维护费用,政府“零投入”建设近零碳机关,突破依赖财政拨款的传统投入方式,盘活机关低碳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要素,依靠市场手段解决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投入难题,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绿美化+”近零碳机关场景应用。融合光伏科技与人文艺术,引入美学思维营造舒适优质的办公生态环境。利用福田区委机关大院建筑屋顶、建筑立面、街道、空中连廊、公共会议场所等空间元素的“城市第六立面”条件,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融入城市艺术与美学设计,创新多场景低碳元素应用。屋顶光伏结合建筑美学设计,把创新科技融入绿色建筑,打造会发电的“党建光伏花园”;风雨连廊糅合美观性、协调性设计,实现地面“双绿融合”;露天车棚按照灵动、温润理念开展场景设计,提升审美体验感。
在区委大院推行“绿美机关”建设,精心设计布置重点区域绿化场景,打造花园式美丽机关;借助高校研究资源,为树木配备专家技术团队,建立“一树一档、一树一策、一树一医生”树木跟踪管理养护模式;组建生态环境提升团队,研制环境资产表,定期公开环境提升规划表、进度表、责任表。区委大院环境建设工程坚持“示范点—业务线—第六立面—单体办公大楼—办公建筑群”一体布局,美化、绿化、清洁化,绿色、美丽、人文理念融为一体,为绿美福田建设贡献范例。
——“全量化+”近零碳机关场景应用。福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以全量思维推进近零碳机关建设,探索全量思维编制用能预算,推行“用能预算管理”,试行以强度预算管理为主、总量预算管理为辅,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的预算管理为主、人均综合能耗的预算管理为辅,《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限额》为对照标杆,实行对标管理,合理确定2022至2024年各年度用能的总量预算值、强度预算值、强度下降率值,充分用好能耗“双控”制度配置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福田区在推进近零碳机关项目建设过程中,打造“双碳”云脑系统——包含碳资产管理、能源看板、近零碳柔性VPP调度中心等,借助该系统全面统计大院日常运行的碳数据,可视化分析各类电力消耗与绿电充放状态,即时调取光伏系统发电量与储能系统容量信息,精准掌握机关碳汇和资源禀赋状况,“可测—可视—可控”一体化操作机关能源资源及碳排放数据。
运用全量思维推动机关节约资源。后台实时统计就餐人数和就餐单位信息,自动比对人员与食材采购、菜品供应等数据,帮助后厨精准配备食材、科学合理储存原材料。据统计,2022年食材采购成本同比下降9.6%,厨余垃圾减量约20%。借助数字化技术创建“绿色食堂”,打造人脸识别就餐、电子下单、数字化询价系统,支持机关干部职工精准就餐。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扎实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加强节能数字化、规范化建设,强化能耗管理责任制、考核制、倒查制落实落地,形成“可量化、可对账、可考核”的节能工作机制。
通过“全量化+数智化+低碳化”的三轮驱动模式,推动近零碳机关建设。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打造近零碳管理“智脑”,促进公共建筑、用能设备、光伏系统、储能系统一体化运行,增强机关主体数据搜集与信息整合能力,可视化管理能源资源与碳排放。借助“双碳”云脑系统,建立“大数据+低碳管理”智慧运行模式,实现对能耗和碳排放特征、节能降碳潜力以及能源资源消费的可感知、可视化、精细化管控,利用数据关联分析和挖掘功能,提高以数辅策、自动决策水平。
——“标准化+”近零碳机关场景应用。福田区拟订《近零碳机关“1+7”标准体系》,从制度层面丰富近零碳机关建设内涵,推进机关减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近零碳机关“1+7”标准化文件中的“1”指《近零碳机关标准化建设导则》,主要包括近零碳机关建设的适用范围、总体原则、管理内容、保障条件、评价流程与方法等;“7”指的是《近零碳机关大楼标准》《近零碳食堂标准》《近零碳停车场标准》《近零碳公车出行标准》《近零碳办公标准》《近零碳机关物业标准》《近零碳会议标准》7个标准文件。运用“近零碳+机关场景”思维,将零碳要素应用于党政机关建设与运行的7个应用场景——办公大楼、停车场地、办公场所、食堂餐饮、物业服务、公务用车及会议活动。
《近零碳机关“1+7”标准体系》为近零碳机关规范化建设提供工作指引,规范近零碳机关建设的行为节能、管理节能。福田区推进近零碳机关建设项目,不仅从硬件上进行用能设备的技术升级与系统改造,还嵌入“标准化”理念,建立机关减碳标准化体系,从标准制度层面深化近零碳机关建设内涵,软硬兼施、内外兼修,形成福田区技术减碳+管理减碳+行为减碳+制度减碳多管齐下的“双碳”治理模式,推进机关减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机关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