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视角下的节约型机关建设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例
文/蔡郁文 邵珣 王翠霞 孙自愿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发挥公共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从机构内部做起,统计核算建筑物碳排放量,构建碳达峰情景模型,预测碳排放量及碳达峰时间,结合问卷调查情况,从“制度保证—主体协同—工具抓手”3个方面分析自然科学基金会绿色低碳建设实现路径,并提出绿色低碳转型策略及十年规划,为公共机构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对策与建议。
碳排放核算及趋势预测
在建筑物整个周期的碳排放中,运营阶段碳排放量最多,约占整个周期碳排放总量的70%至90%,笔者选取自然科学基金会建筑物运营阶段碳排放量来衡量整个周期碳排放总量。核算自然科学基金会2019年至2022年电力和天然气消耗量,结果表明电力产生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即碳排放量的主体来源仍为外购电力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这部分碳排放量及占比均呈逐年递增趋势。由此可见,控制外购电力碳排放对于节约型机关建设至关重要。
在此基础上,采用LDMI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自然科学基金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人员规模是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驱动因素,且人员规模的影响最大。笔者使用非线性STIRPAT模型,借鉴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情景设置方法,对自然科学基金会未来10年建筑物运营作出预测,计算碳达峰时间及峰值。
设定“高速降碳—基准降碳—低速降碳”发展情景,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时间节点及途径。假设自然科学基金会2022年电能占比达到峰值,此后每年逐渐降低,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年均分别下降1%、0.3%和0.1%,人员规模发展情景保持不变。预测结果表明,高速发展情景下,自然科学基金会2023年碳排放即达到峰值2687吨。在人员规模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调整能源结构、控制建筑物内电力消耗量、进一步降低电力消耗是实现碳达峰的必要手段。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干部职工低碳节约意识与行为对绿色发展至关重要。2023年上半年,自然科学基金会干部职工总数近800人,2/3为流动性质的科学基金评审相关人员,人数的增长不仅会加大碳排放量,还可能产生“同群效应”,即群体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会影响周围人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笔者围绕自然科学基金会绿色低碳意识、绿色低碳行为、绿色低碳建设3方面展开了问卷调查,分析如下:
在低碳意识方面,干部职工具有较强的绿色发展意识,相比于自己主动的环保行为,大家更乐意参与单位组织的环保活动,大多关注自身及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绿色低碳现状,较少关注同事或主动提醒同事考虑环保因素。
在低碳行为方面,干部职工在办公室无人时随手关闭灯具、空调、电脑等设备,主动进行双面打印,在空调合理运营及办公垃圾分类投放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多数干部职工践行“135”低碳出行,经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上下班。在食堂用餐方面,光盘率较高,且很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在绿色低碳建设评价方面,干部职工普遍给予好评,超过9%的人认为在限制使用一次性物品、举办节能低碳培训等方面仍需改进,并提出应将能源资源管理目标及实施、节能设备采购、垃圾分类等纳入干部培训体系。
绿色低碳建设实现路径
制度保障——健全能耗管理规章制度。制度是建设低碳节约型机关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节能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保障。基于“事前—事中—事后”的逻辑链条探索体制保障的实现路径,进而强化和规范指导、管理和监督工作。
碳减排目标规划与管理制度。为实现节能减排等目标,应制定机关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规划碳减排的具体举措。采用适宜的管理机制才能激励和监督各执行主体的实践活动,因此建立权利明晰的低碳管理机构十分必要。低碳管理起步较早的国家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低碳管理机构,有独立的编制、预算和稳定的活动资金来源,对低碳管理工作实行或高或低的集中管理。自然科学基金会低碳管理亟待形成一个统一、权威、独立且长期稳定的管理部门。另外,制度设计应考虑在适当的位阶上设置低碳管理监察机构,保障低碳管理制度执行。
碳减排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资金投入是重要保障,必须创新方法,撬动多方力量,花小钱、办大事。完善财政资金的预算制度,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节能工作中的标杆作用。低碳机关建设要调动起市场的积极性,如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对于节能服务公司来说,有财政投入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意味着更好的政策保障和更低的资金投入,是一种实现政府和企业双赢的模式。约束机制:碳排放统计监测制度和能源审计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约束。统计监测制度既可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数据、信息和市场反馈,也可为设计、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依据。必须改变以“核算+人工”为主的碳排放统计监测制度,建立统一科学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完善碳排放核算、监测、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大统计监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信息化水平。
碳减排评估机制。绩效管理是推动绿色低碳机关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节能管理工作尚未纳入绩效管理体系,无法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面临诸多掣肘。建议将节能管理工作绩效纳入部门绩效管理体系,量化到人、明确责任。将日常督查和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以督查考核倒逼各部门保质保量抓好工作落实,提升干部职工建设绿色低碳机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主体协同——充分发挥行为主体减碳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干部职工主观能动性是碳减排中的重要一环,以“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为逻辑链条,探索主体层面实现碳减排的高效路径。
在事前引导中,增强节约、环保、生态意识,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员的自觉行动。宣传教育与培训指导并举,明确宣传形式、媒介、内容、载体和重要节点,充分调动主动性、拓展专业知识。辅以培训指导,明确培训内容、对象及考核形式,力求实现以训代学,以学促行。
在事中控制时,明确具体实施方案,分别评估、汇总不同个体的碳减排行为,将电力、油气、餐饮、垃圾、水资源等不同领域具体减碳举措划分为资源、能源、回收、出行等模块,并融入个人碳账户,为主体层面的碳管理提供抓手。同时成立低碳管理工作小组,抓好落实,为后续的行动反馈提供必要条件,形成工作合力。
事后反馈需以实际减碳效果为导向,推进多元激励保障机制落地,落实物质激励保障,推进精神激励建设,增强反向激励刺激,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树立绿色发展意识。以监督评估为突破点,落实评估机制,将日常督查和考核结果作为工作反馈的重要依据,结合激励机制奖惩,形成工作闭环。
工具抓手——“智能化+绿色化”双化协同工具应用。一方面,绿色低碳建设离不开新型生产工具的引进与使用。国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指出要着力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光热项目、持续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提高建筑用能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化、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等,这些举措都需要深度应用智能化和绿色化工具。另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笔者以智能化和绿色化工具为双引擎,分析其赋能绿色低碳建设的机制途径。
推广应用智能化工具。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办公、出行等领域的普及应用,使用清洁能源设备,引入绿色化工具,推动智能化、绿色化工具深度协同、协调合作、互相促进,形成拉动效应。基于上述分析,依据“采购—应用—优化”的逻辑顺序设计工具助推自然科学基金会实现绿色低碳建设。
制订智能化和绿色化设备采购计划。编制采购计划时,应着力考虑采购设备的智能化与绿色化。将智能化引入采购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数据科学运用于采购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监督预警等方面。设定委内设备采购优先级规则,依此自动将设备采购计划进行分类,以便及时采购急需设备。
营造智能化和绿色化运营生态。使用智能化和绿色化工具实现楼宇智能化、办公节能化、出行绿色化等,通过营造智能绿色的运营生态实现碳减排。
设计与完善智能化监测系统。设计减排统计监测系统,探索实行能耗和碳排放监测,实现委内能耗总量的精细化核算。针对建筑物运营、交通出行开展能效与碳排放分析,为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节能减排提供决策支撑和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