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郧阳“地热能+”模式提升节能效率
文/杜芳新 韩天海 张媛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立足当地能源禀赋,聚焦低碳发展,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利用“地热能+”模式确保节能提效实现新高度。
郧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地热能丰富,热储品位高。郧阳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挖掘绿色清洁能源,充分用好“地热能+”,助力机关集中办公区节能降耗,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2019年,中心主导建设的郧阳区聚鑫大厦(机关集中办公区)立项伊始,便将地热能项目纳入考虑范围,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考察、可行性分析研究,决定采用浅层地热能集中供热(冷)技术来保障大厦空调系统的运行。该项目于2021年3月建成投用,为全区党政机关集中办公节能降碳首创之举。该系统利用浅层地表土壤冬暖夏凉的恒温特性,将浅层地热能由热泵提升能源品位后,供建筑制冷及采暖。搭配使用智能化管理平台及末端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室内空调智能定时开关机、智能恒温、按时计量等,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系统能耗。
目前该系统已接入面积1万平方米,经测算,相较传统螺杆机组空调系统可实现年节约用电59.5万千瓦时,每年节约标煤237.9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93吨、二氧化硫17.9吨、粉尘162吨。
中心还将“地热能+太阳能”作为绿色能源发展绿色电力,广泛运用于公共机构。2023年初,郧阳区南化水厂项目建设之初,中心联合区发展改革局、区城投公司、能源托管公司等组建专班全面分析研究,并邀请专家团队认真谋划、系统勘察、优化设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力争实现“双碳”目标。
南化水厂是郧阳区第一座采用新一代自动化技术及信息化技术的水厂,项目以滔河水库为水源,主要为南化塘、谭山等5个乡镇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社区等供水,服务近14万人。该项目以“水源热泵”供热(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水库水源的恒温特性,采用自留方式从滔河水库底部取水,作为优良的冷热源,通过消耗一部分电能将地表水中的低品位能源进行提升,得到3至4倍的热量或冷量,为大楼提供建筑制冷及采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换输出的电能,经过直流汇流箱集中送入直流配电柜,由并网逆变器逆变成交流电供给水厂日常运转负载。与此同时,项目通过搭建智联、物联管理平台,使用AI智慧管理对源侧和用户侧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双向调控、错峰用能,保障设备正常运转的同时降低能耗。
南化水厂项目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进行能源托管,项目水源热泵装机容量208.4千瓦,与传统空调相比可实现空调节能率40%左右;分布式光伏发电共1942块光伏组件,装机容量1.4兆瓦,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43万千瓦时,项目运行后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189.76吨。初步估计,地热能和分布式光伏项目基本能够满足水厂日常运转用能,实现碳中和目标。
为在汉江库岸沿线打造节能新的增长极,让更多群众享受地热能带来的福祉,中心联合区内多家单位积极争取支持,结合域内发展定位,以“一区、两带、多极”发展思路,开展地热能建筑规模化应用和示范,同时围绕汉江两岸3000米范围绿色发展带,强化以汉江水资源和污水资源为主的地热能集中连片应用,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方式,推进发展地热能建筑供热供冷,打造“全区域覆盖,江水源为主,岩土源为辅”的地热能集中供冷、供热应用空间布局结构,实现地热能规模化发展。待主要能源站全部建设完毕后,累计可服务面积超1600万平方米,郧阳主城区内公共机构覆盖率可达100%,受益超过15万人。
2022年11月,中心印发《关于推进全区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类实施、因地制宜”原则,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快推动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2023年9月,中心率先采用“定额托管,风险自担”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与湖北综合能源服务公司签订整区能源托管协议,在全区党政机关实施综合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目前,第一批71家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和能源托管工作正在推进中,预计2年时间完成全部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和能源托管工作,实现全区公共机构碳达峰,用电量与改造前相比将下降10%。
同时,中心将地热能智能化管理平台融入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力量,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优化管理流程、增强应用实效。按照“规划一盘棋、监管一张网、碳效一张图”思路,搭建郧阳区绿色低碳智慧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打造“一站式智慧服务中心”。该系统以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通过数据的采集、监测,了解能源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能源消耗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整改。根据被监控设备运行状态,灵活调整能源设备工作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效果。分析和处理能耗数据,掌握能源消耗的趋势和规律,发现能源浪费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节能措施。同时,配备专业维护人员定期开展能源效率诊断和节能潜力分析、更新节能技术和更换新型节能设备等系统化服务,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逐步形成了科学的能源管理体系,实现智能化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