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花乡美 振兴正当时——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帮扶罗平县乡村振兴工作掠影
文/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
早春时节,云南省罗平县近百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微风吹过,连片油菜花摇曳身姿,泛起金色波浪。走进乡村振兴示范园,阡陌田畴,瓦舍青青,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进步促振兴”的生动画卷徐徐铺展。
2021年5月挂联帮扶罗平县以来,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依托板桥镇云上、维古、小龙潭3个村组,建设以“花间赏、云上住、维古养、龙潭忆”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园,以点促面探索“大旅游驱动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集农业、文旅、康养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样板已全面启动建设,精品民宿、科学康养、时尚娱乐、特色采购、车辆摆渡等企业争相入驻。
以花为媒,打造示范典型
统筹各方资源,高位推动示范园规划建设。省政府驻京办引凤筑巢,促成中国农业大学与曲靖市政府、学校专家团队与罗平县签署合作协议,专家团队入驻示范园提供技术支撑,创新“公司+乡村CEO(乡村职业经理人)+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健全“资产分红+效益分红”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先行,通过整合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粮食安全、基层治理、空间布局等需求,编制云上村规划、乡村振兴示范园概念规划等。压实责任,派出3位干部驻村推进示范园建设,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到现场调度,确保政策、项目落实。
盘活闲置资产,最大限度激活乡村旅游。让闲置资产“醒过来”、荒地荒山“活起来”、闲散人员“忙起来、动起来”,建成劳动教育实践、户外素质拓展基地2.6万平方米,药材花卉种植基地近500亩,共享食堂、宿舍、舞台共1500平方米,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健身康养、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消费需求,实现闲置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农民就业不出村、企业用人有保障的双赢。
探索机制先行,让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强化政府引领作用,建立乡村建设等机制,在全国范围海选3名乡村CEO,整合筹资4300万元,形成财政资金撬动、专项债券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农民的村庄农民建设”,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受益度,唤醒主人翁意识。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坚持“农民的村庄农民管理”,推行村规民约执行监督制度,成立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乡贤议事会;推行“党员+N”工作法,由1名党员+妇女、乡贤能人等,联系15至25户,组成网格化治理体系。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坚持“农民的村庄农民享受”,园区营收部分划转合作社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社员分红等,让经营收益最大程度“留村补农”。
做好花的文章,推动示范园可持续发展。以花为业点亮发展新引擎,依托优惠政策,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以花为笔绘就村庄新画卷,突出“净化、绿化、美化”整治,让老房子换上新衣裳。发动农户改房90余户、改厕86个,美化房屋47所,建成彩色步道1.8公里,建设小水池、小塘坝等30余处,打造小菜园、小花园等50多个。以花为题开启振兴新征程,充分利用区位、土地、产业等优势,轮种、间种、套种向日葵、金丝皇菊等本地开花作物,打造四季有花有景的大花园田园风光,融入大地艺术创意,塑造网红地标,开发田间旅拍,组建牛车队、文艺表演队等拓展旅游业态。以花为媒引爆旅游新亮点,结合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组织花海马拉松、花海瀑布音乐节、美食嘉年华等活动。2023年2月花海马拉松期间,1万多名国内外参赛选手领略“东方花园”之美,感受景在路上、路在花中的最美花海赛道;3月,举办“云品直播行,助农直播带货”专题活动,知名企业家、央媒记者、网红达人、乡村振兴助推官共同参与。
打造“唤得起乡愁、留得住客人”的田园故土
积极落实云南省乡村旅游现场推进会部署要求,邀请全县100名2023年高考优秀学子座谈交流、实地体验、帮助推介,千方百计提高罗平及示范园的知名度。同时,在北京举行“金色罗平,清凉一夏”专题推介活动,邀请企业到罗平和示范园观摩考察、投资兴业。
重视生态规划,坚持以“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的设计理念,不改变乡村景观格局,保留30多栋石头老房子,遗存乡村风貌和乡土元素。加强生态建设,通过厕所革命、两污治理等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现代化水平。云上村获省级绿美村庄称号,示范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做精做强乡村旅游。推动罗平油菜花海与附近九龙瀑布、多依河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联动,融合红色旅游、民俗、康养、化石文化等,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让每年油菜花节700万人次的人流量变为“客留量”。创立经营新品牌,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注册“滇东云上”品牌,推出了古化石、金色花海等38种文旅产品。“乡愁集市”古法榨油、石磨豆腐等非遗农特产品醇香弥漫,游客络绎不绝。营造创业就业氛围,提升本领信心促增收。组织村民到乡村培训基地或外省市参加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吸引传统工匠、中医正骨传承人、设计美术师等返乡创业反哺家乡,村民在家门口干事创业的干劲越来越强。
示范园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邻里和睦友好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细胞工程,建立凝心亭、振兴路、初心谷等阵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等主题绘制墙体彩绘2000多平方米。
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生态农业为基,打造“唤得起乡愁、留得住客人”的乡村记忆村落、田园故土,让游客通过观田园、赏花海、品美食、听古戏、游古村、感文化,尽享农村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云上花乡迎客来
罗平和示范园的发展面临油菜花产业“一花独大”问题,旅游淡旺季落差明显,存在5至6个月无花可赏、无人问津的空档期,迫切需要破解严重依赖油菜花的发展瓶颈。2023年4月以来,省政府驻京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村入户、问计于民,寻求“战略突围”,为罗平的乡村振兴寻找新的“打开方式”,加快实现从花期旅游到四季旅游的转变,为罗平和示范园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制造新的引爆点。
罗平县海拔1480米,森林覆盖率46.5%,年均气温15.1摄氏度,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100%,负氧离子浓度高,这里清凉的天气、优良的生态是优质的旅游康养资源。省政府驻京办立足海拔气候优势,打造罗平避暑纳凉胜地。下一步,将加大宣传推介,打造好“有一种叫云南罗平的暑期(或清凉)生活”IP,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罗平和示范园避暑纳凉。
罗平县小黄姜种植历史悠久,入选中欧地理标志谈判保护清单,在售产品种类达120多个,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国际小黄姜交易市场、集散中心。省政府驻京办精心筹划,以温养为主题,将全力打造“姜来无忧”健康生活目的地,形成旅游+康养+医疗+绿色食品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格局。
立足民族聚居优势,打造民族节庆、民间体育赛事的高地。罗平县有22个少数民族,256个少数民族聚居自然村,民族节庆、民间赛事丰富多彩。省政府驻京办将认真调研村民喜好、年龄构成、场地限制、市场方向等,科学选定运动项目,明确运动场地建设的类型和规格,推动特色民俗活动等文旅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并依托花海马拉松、自行车赛事等体旅深度融合活动,努力打造体现“三农”特点、罗平特色的活动IP。
罗平享有“东方花园”“神奇的鱼龙故乡”等美誉。随着交通的改善,罗平与珠三角、川渝、贵安等城市群的联系更加紧密,为罗平承接周末小长假、休闲度假游等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客源。下一步,将加强与企业沟通对接,在“海峡两岸一家亲同心共促乡村振兴”的战略协作框架下,科学规划设计休闲、登山步道,建设醉氧吧、户外运动、浪漫旅拍、昆虫乐园等主题驿站区和艺术创作主题村落等,推动罗平和示范园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
通过资产增值、务工增收、创业增产、合作社分红等途径,当地群众收入显著增加、获得感极大增强;借助直播带货、打卡乡村、文旅融合等形式,云上花乡的知名度不断攀升。2023年3月,全省乡村旅游现场推进会在罗平召开,其间示范园被选为大会观摩点之一。2022年1月试营业以来,示范园累计接待游客40.8万余人次,营业额突破1780余万元;两年间,园区内集体经济从10万元增至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000元增至23800元。示范园内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思想与时俱进、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示范园在“乡村美、产业旺、人和谐、生活富”的道路上实现了良好起步,为云南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推进提供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