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干者实惠 让出力者出彩
文/南京市市级机关物业管理中心
为推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提出“创新赋能、典范引领”的工作要求。南京市市级机关物业管理中心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将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放在创新发展首位,着力打造讲政治、作风好、素质强、服务优的团队,为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构建引才聚才“强磁场”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中心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突出政治统领,着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素质好、履职能力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坚强领导集体,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栽得梧桐、筑巢引凤。
强化政治引领,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纪律作风建设、履职能力建设,发挥好把方向、保落实、谋发展作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一体推进,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修订完善考核评优、财务管理、工作纪律、风险防范、人员管理等制度规章,形成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机制,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以整体合力释放人才集聚“磁场效应”,把远景目标化作团队努力前进的集体行动。
突出政务物业政治属性,将品牌建设嵌入党的建设、业务建设各方面,实施“石城物业”“宁物先锋”双品牌发展战略,驱动事业全面发展,吸引优秀人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政务服务标准体系,“石城物业”品牌形象获得行业认可,晋升南京市物业管理协会理事单位。集团化管理模式初见成效,拓展南京市江北新区法治园区物业管理项目,服务保障面积跃升至70余万平方米,经营造血能力持续增强。围绕长远规划、服务体验、条块要素,建立岗位流动、上行机制,优化人才内循环供给体系,在全区域选拔优秀员工充实“会议服务精品班”力量。
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积极尝试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常态化梳理分析用工需求,搭建各岗位胜任力模型,明确履职能力要求,修订完善“四定方案”和岗位职责,鼓励员工以才引才,优化队伍结构。开辟体制内外、条块之间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多元化合作引流,定期参加院校就业推荐会,按“图”索才、充实队伍。建立订单式引才机制,与行业院校共同打造实习生见习基地,为人才引进架梯搭桥。
搭建管才育才新体系
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严管厚爱,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强化队伍教育培养和管理监督,做到管业务与抓队伍相统一。科学把握人才培养规律,搭建成长平台,实施思想道德、行为规范、能力素质全方位教育培养,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构建多维度管理机制,强化各层级管理人员对团队教育管理的责任意识和重视程度,利用班组晨会、科室例会加强中心制度、标准化的宣贯和督促落实。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察实情、听真话、求实效,摸清人员思想状况,了解员工“八小时以外”状况。优化年度绩效考核方案,严格过程考察和结果考核,强化综合表现评价反馈运用,让实干者实惠、出力者出彩。通过党纪教育、传统教育、典型教育、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树牢理想信念宗旨,增强廉洁用权、廉洁自律的内生动力。
打造全方位学习机制,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第一议题,坚持不懈用新思想凝心铸魂。组织干部职工联系岗位职责开展自学,用好干部教育网络平台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宁阅书社为依托,开展读书会活动,定期在工作例会上分享心得,以讲促学、学教结合,提升综合能力水平。深化运用“千万工程”“浦江经验”,举办“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和“职工大讲堂”,助力干部职工能力素养持续提升。引入社会和行业优质资源,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安排业务骨干外出调研,拓宽思路、开阔眼界。
建立多层级帮带机制,通过举办学习小组活动、建立实训基地、选拔内训师等形式,搭建管理层、青年骨干、实习管培生进阶式培训体系,增强帮带的针对性、有效性。在中层力量配备时,综合考量年龄梯次、性格特点、专业互补,推动科室、物业处调优调顺配优配强,同时突出人在事上练,通过压担子搭建年轻干部职工一线磨炼的载体平台。结合年轻干部特点,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工作经验和技巧,加强主题教育调研指导,带领年轻干部参与调研、独立调研,促进能力水平快速提升。
营造选才用才好生态
树牢实绩“风向标”,积极营造关心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细化员工薪酬待遇等级,释放和激发人才活力,助力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营造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干事创业氛围,让实干者得实惠、优秀者得奖励。
深化合同制人员管理“1+4+8”模式,常态化分析研判人才队伍状况,划清职业赛道,增加合同制员工岗位层级设置,优化后勤管理、技术支持、服务保障3类岗位,将专业人才调整到适合的岗位上。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自上而下设立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考核指标,全方位评价干部职工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杜绝占位、躺平,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探索实施体制内外双轨融合,破除身份编制界限,选聘2名合同制科级干部,畅通员工职业上升路径。优化合同制员工岗位薪酬层级,提高16名合同制主管薪酬待遇,为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团队、释放人才动能提供更广阔空间。
用好“初心、精心、耐心、公心、真心”思政教育工作法,构建职业培训、转岗交流、情感关怀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增强员工的事业参与感、身份认同感、职业成就感。做好典型选树,定期评选“服务之星”,举办典型事迹宣讲会,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亲情式服务,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秋送助学、节送慰问、难送帮扶、病送关怀”关心关爱行动,搭建中心与员工的“连心桥”,提升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解决部分员工通勤问题,修缮集体宿舍,加装了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强员工健康管理,定期开展体检,评估员工的适应性和工作能力,为其提供合理的岗位安排,规避疲劳作业和职业病。
坚持“内外并举”,以中心文化阵地建设为基础,创作物业诗、歌,挖掘“民俗+行业”文化亮点,打造集文化文艺展示、员工礼仪形象提升、行业互动交流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平台,加强文化宣传、服务理念灌输。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消除超时加班,减少不必要的节日备勤。健全完善疗养制度,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疗休养问题,保护员工身心健康。落实职代会、座谈会、主任信箱等制度,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员工的主人翁作用,推动员工与中心共存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