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据资产管理探析
文/张辉 吴丞司 王怡 曹光耀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据应用技术的提升,数据量出现爆炸式增长,数据资产应运而生。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印发,将数据确立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2023年12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持续规范和加强数据资产管理,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高校不仅是数字经济中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高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和教育管理中产生了大量数据,数据治理和数据资产化等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应充分意识到数据资产的价值及风险。
数据资产的定义及特点
数据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定义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不断演进。目前国内接受度比较高的定义是:数据资产指由组织(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合法拥有或控制的数据,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例如文本、图像、语音、视频、数据库、传感信号等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可进行计量或交易,能直接或间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持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管理服务潜力或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数据资源。不同主体对于数据资产定义并不完全相同,高校数据资产是学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形成或控制的,预期能给学校带来收益、价值的具有资产基本属性的数据资源。
与传统资产相比,数据资产具有加工性、时效性、衍生性、共享性、非消耗性等特点,其中衍生性、共享性、非消耗性是数据资产的独有特性。衍生性指同一数据资产主体可以被多层次多维度加工,挖掘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从而衍生出不同程度的数据价值。共享性指数据资产可以无限交换、转让和使用。由于数据资产是一种虚拟性、数字化的资产,决定了它是可以共享的资产,允许被无限制简单、轻易复制并被多方面共同使用。非消耗性指数据资产可以提供给他人使用却不会降低价值的特性,数据资产无限循环利用,价值可持续,数据所能产生的价值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但并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正常使用而消失,反而会进一步丰富,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资源。数据资产的非消耗性也给资产价值确定和资产处置带来困难。
高校数据资产的管理除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和资产处置外,还有数据资产的生产,即数据的资源化和资产化。数据资源化指将原始数据转变为数据资源,使数据具备一定的潜在价值的过程,是数据资产化的必要前提。目前,数据资源化主要包括数据标准化、数据清洗、数据交换、数据集成等技术,以及数据模型管理、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开发管理等活动。数据资产化指在完成数据从原始数据逐步转变为数据资源后的进一步加工、治理、开发等将数据向资产转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对于高校资产管理是新业务,不仅与资产管理部门相关,还涉及校园信息化部门和科研处、财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等多个部门。
高校数据资产管理探索
2024年2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对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但数据资产日常管理的实施办法和细则仍需进一步探索,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摸清家底,厘清数据资产权责关系。与实物资产一样,数据资产也需要盘点,摸清数据资产家底是数据资产管理的前提条件和管理基础,主要包括数据资产的确认和确权。高校以购置方式配置数据资产应认定为数据资产,但在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和教育管理中采集、生产的数据是否认定为数据资产,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现阶段可暂时将此类数据分为3类:第一类是确定为数据资产的数据,如电子图书期刊、慕课等;第二类是经确定为非数据资产的数据,如涉及师生个人信息统计的个人数据;第三类是仍需进一步探究确定的数据,如食堂档口营业信息统计、图书馆图书借阅信息统计等。数据确权是大数据应用和数据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高校数据资产确权也相对复杂。学校数据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使用权)主体包括学校、教职工、学生等。高校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数据化的档案和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权属相对比较明晰,即高校是数据资产的完全权利人。高校数据资产的具体权责主体,特别是在院校两级体制下,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量价同步,健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制度。数据资产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前提,确定数据资产价值和数量,其价值评估体系仍需完善。数据资产的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主要包括自生产的数据资产和外购取得的数据资产,自生产数据资产的会计处理可以参照自制无形资产,外购取得的数据应当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后续计量可以选择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充分考虑数据资产的摊销和减值问题。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数据资产不能完全用货币计量,可采用货币和非货币相结合的方式计量,合理反映出数据资产的价值。因数据资产价值在时效、品种、数量、完整度、深度及广度等多个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实时波动,现阶段选择成本模式更具可靠性。目前,数据资产交易价格是由买卖双方谈判协商确定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制度还在探索中。评估应从数据的数量、范围、质量、来源、稀缺性、行业性质、权益性质、交易性质等方面开展,通过成本价值、溢出价值、数据质量和时效性4个维度衡量数据资产价值。
安全稳妥,强化数据资产使用和处置管理。数据资产的使用和处置是数据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决定了数据资产的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和提升。数据资产优先满足自用,高校应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规范数据资产开发利用。满足自用的前提下,经过安全评估并按资产管理权限审批后,可以探索将数据资产对外授权有偿使用,即将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授权运营主体运营。数据资产的处置指其使用权、所有权的转移、变更、核销以及改变数据资产性质或用途的行为。不同于固定资产和一般无形资产的处置,数据资产的处置应充分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彻底销毁,确保无法恢复,避免公共数据资产流失或泄露。考虑到数据资产的可复制性,对于授权使用的数据资产,应充分考虑复制数据资产的使用管理和处置管理。
创新模式,探索数据资产过程监测举措。传统资产归口学校资产部门管理,二级单位和部门也会设置资产管理员岗位,这种模式很难满足数据资产的全过程管理。在发挥原有的资产管理和内部监督力量的前提下,完善和强化校园信息化部门的职能,利用信息化手段监测数据资产的全过程管理。健全体制机制,确保数据资产开发、流通、使用的全过程安全可控。
大数据时代,数据资产成为高校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高校应充分发挥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努力为社会生产高质量的数据资产。同时,积极探索数据资产管理模式,管好、用好数据资产,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充分发挥数据资产在高校发展、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