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
文/陈海燕
搭城堡、踩滚筒、爬梯子……幼儿园里一派欢乐氛围,孩子们随心选择喜欢的游戏项目,自由地拼搭、奔跑。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坚持把孩子的抚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作为全省优质园、全市知名园的品牌号召力,从过去的“一园一址”发展为如今的“四园一中心”,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市民,实现了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幼儿园以创新驱动学前教育改革,增强幼教服务保障能力,积极打造幼教服务示范样本,把弘扬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管理全过程,深入开展“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人才培养行动,打造教科研基地、名师讲师团、名师工作室等,指导教师走“骨干型+研究型+专业型”成长路线,提升学前教育团队专业素养。近几年共选拔培育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人才、优秀教育工作者等14人次,在省、市论文评比中400多人次获奖。
紧扣深化幼教课程改革,更好推进中国式学前教育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幼儿园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模式,以经典红色故事、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优化课程。充分发挥新安旅行团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集体教学、区域游戏、节日活动等内容中,开展“唱响红歌游淮安 从小爱党爱家乡”“筑梦航天 萌娃行动”“寻访红色印记 熏陶爱国情怀”“学做解放军 童筑强国梦”等活动,打破了传统教育壁垒,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幼儿园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筑多维化育才体系,推动育人方式变革,通过园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家长问卷、意见箱等途径鼓励家长参与园所管理,携手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纪念馆等10余家单位开展幼儿社会实践,定期举办“家长进课堂”助教活动,不断拓宽办学思路。
服务市委中心大局,让学前教育更惠民,持续放大品牌辐射力,拓宽幼教服务供给渠道,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近年来淮安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始终坚持的工作导向。园领导班子把高层次人才、公安英模等为全市作出重大贡献人员的子女入园作为制度性安排,把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到乡镇幼儿园开展教学指导列为机制性工作举措。组织开展“爱在乡村”教育扶贫行动,承接山西等省百余名乡村幼儿教师跟岗学习活动,选派10余批次骨干教师走进金湖县、盱眙县等地乡镇幼儿园以及福利院、托儿所进行教育资源分享和教学活动指导,实现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
完善结对关爱帮扶常态化机制,把关心关爱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作为暖心工程,通过联系交流、走访慰问等途径帮助特殊儿童群体健康快乐地成长。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双职工家庭看护幼儿难的问题,推出“爱心暑托班”“快乐延时班”等服务项目。紧盯婴幼儿托育照护这一民生难题,牢牢把握托幼一体化建设目标,建成高质量早教中心,实现了0至3岁和3至6岁“梯度式+渐进式”服务的完美衔接,兑现了幼有所育的承诺。
校园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幼儿园按照清单化管理要求,常态化排查消防、食品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引进开放式无障碍快速门禁通道,在关键时间节点增设护学岗位,在重要部位安装智能报警装置。定期组织保健医生、带班教师开展心肺复苏等卫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开展极端天气安全事故处置演练,提升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严格落实火灾、食物中毒、暴恐袭击等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强化与消防、公安等部门联动协调,做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临危不惧、临阵不乱。利用“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日”等节点开展安全警示教育,营造安全有序的氛围。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思路,全面升级园内活动场地、室内布局、软硬件设施等,改造面积2000多平方米,更换各类设施设备300余套,改善了办园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