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公务出行走村入户的“最后一百米”——安徽省芜湖市域基层公务出行保障工作探索
文/赵贤好 汪怀生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公务出行保障需求较大。现阶段,乡镇一级公务用车如果仍依赖政府部门提供实物配车,不但政策上不允许,现实中也难以满足公务出行的实际需求。
为破解基层公务出行保障难题,安徽省芜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安徽省基层公务出行保障工作指导意见》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要求,从更好地保障基层工作需要入手,通过深入调研、转换思路、优化设计,于2022年9月探索推出了“距离保障法”。实施以来,芜湖市域内乡镇既提高了为民服务的实效,又节省了公务出行的费用,打通了走村入户的“最后一百米”。
“距离保障法”实施的背景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取得积极成效,但基层工作也出现任务多样性、人员多样性、需求多样性、工作紧迫性、资源稀缺性等新特点、新问题和新矛盾。
模式运行不便捷。基层公务活动面临着紧、急、杂等多种特点,原先实行的包干出行首先需要出行人填写纸质《公务用车审批单》,有同行人员的还要一一签字,再报分管同志签字审核,遇到特殊情况很难及时审核,事后补单的情况经常发生。
补助标准不精细。例如芜湖市南陵县下辖的工山镇,根据《工山镇区域内公务出行交通费管理办法》,将全镇所辖村按距离远近分为6类,补助标准从村委会距镇政府2公里左右的一类村补贴6元/人次,到距镇政府25公里左右的六类村补贴35元/人次不等。同一个行政村的不同自然村距离镇政府不一样,甚至差异较大,如工山镇童村下属后山自然村距村委会就有12公里,若以村委会为目的地分类设定标准,方式简单但不精细,不易长期和大范围推广。
车辆保障不充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乡镇公务用车数量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公务出行需要。而乡镇工作人员大部分拥有私家车,经常“私车公用”,但无法结算补贴,存在下乡越多、损失越大的情况,乡镇人员公务出行面临两难困境。
规范管理面临挑战。乡镇党政办汇总所有审批单,建立报表,按月报镇长审批。但对每个任务单的真实性和实际执行情况很难核实,特别是信息不完整、事由不详细的任务单,更难判断,存在一定的多报、虚报风险。出行数据仅在镇内,省、市、县无法直接监督,监督力量不足,透明程度不够。
“距离保障法”的主要做法
芜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深入研究和梳理全市基层公务出行保障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做好制度设计,着手破解难题。依托安徽省公务用车管理信息平台,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按照建平台信息化、按距离精准化、定系数人性化、组合式多元化、自然村网格化、新能源低碳化、多功能开放化的要求,创新推行“距离保障法”。具体做法是:在基层公务出行保障服务平台上开发距离保障模块,按出行远近公里数和人数设定补贴标准,平台借助北斗定位系统智能测量出行公里数,自动计算每人每次出行的补助费用,按月自动生成汇总报表。
“距离保障法”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为使它在全市可复制、可推广,达到“操作便捷、补助精细、管理规范、监管透明”的要求,具体工作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在“统”字上下功夫。芜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成立了市、县、乡镇和技术服务公司参与的工作专班,市局主要负责整体工作的调度把关,做好跟踪对接,及时为试点乡镇提供政策与技术支持;县局负责日常调度,及时掌握试点工作进度,全面收集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和工作人员反馈意见;乡镇负责贯彻落实,根据上级要求开展平台的宣传试用工作,并根据使用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实现工作部署科学规范、工作要求及时传达、工作任务迅速贯彻。
在“优”字上下功夫。由于乡镇车辆使用需求较为多样化,因此软件功能设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试点初期常出现功能跟不上工作、老办法比新思路更好用的困局。针对紧急出行情况下的“待审核”“补单”等功能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及时召开专班联席工作会议研究,提出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划定时间节点。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技术人员与乡镇第一批产生订单的使用人员面对面交流,做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优化方案第一时间形成。
在“制”字上下功夫。在明确政策的条件下,指导试点乡镇严格把握补贴标准,科学精准测算系数。通过对每笔订单跟踪分析,准确了解掌握按距离出行和按距离分类出行的费用补贴差距、寻找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建议。试点乡镇也通过党政班子联席会议、党委会议等形式,审议出台本镇区域范围内公务出行货币化补贴试行实施办法,实现公务出行货币化补贴从线下到线上的飞跃。
实施“距离保障法”取得的成效
“距离保障法”于2022年9月在南陵县许镇镇、工山镇试点运行,不到1年时间,全市44个农业乡镇3790人已下载并安装公务出行App。南陵县、湾沚区、繁昌区共12个乡镇产生订单16812条,产生费用73万余元。“距离保障法”的推行实施,受到乡镇干部的普遍欢迎,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出行更便捷。过去的按距离分类包干法停留在人工纸质审批阶段,签字环节多、很难及时审核,为每次的公务出行带来较高的时间成本,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作效率。实行“距离保障法”后,只需通过个人手机“一次申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各项审批流程,使得公务出行更加便捷。以南陵县弋江镇为例,2022年包干出行产生订单7113个,施行“距离保障法”后2023年订单为8490个,同比上升19.36%。
派车更高效。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乡镇公务人员拥有私家车,为实施“距离保障法”提供了硬件条件。使用者可根据任务需求,驾驶私家车前往工作一线开展工作,并通过信息平台一键式派车结算,最快3天就全部办结,使得派车效率大大提高。
补贴更合理。“距离保障法”实现了从行政村到自然村的延伸,解决了同一行政村内不同自然村距离差异较大而补助标准相同的问题。同时,平台审核更加规范,杜绝了公务用车多报、虚报等现象,按照实际行驶里程进行精准补贴。
管理更透明。“距离保障法”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扎紧公务出行监管的“数据铁笼”,系统实时掌握出行事由、里程、费用等关键数据,全程以工作轨迹作为依据,使得公务出行管理更为透明化,为基层用车保障监管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成本更节约。“距离保障法”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基层工作者从原来按距离分类包干法的纸质申请、审批、结算等繁杂的程序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基层公务用车的线上申请、审批、无纸化结算和“一键式”办理,既节约了管理成本,也减少了时间成本。比如,许镇镇2023年产生订单1.3万笔,产生费用58.3万元,费用同比下降10.99%。
热情更高涨。“距离保障法”实行后,基层公务人员车辆“用得上”“用得好”,工作现场“到得了”“到得快”“到得早”,基层工作得到落实,工作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形成了“高效便捷用车—工作负担减少—工作成效提升”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