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鲜”的产业 种出“甜”的希望——陕西省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助力高桥村振兴发展侧记
文/陕西省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陕西省宁陕县高桥村位于“秦岭·大江河回族山地乡村旅游”核心区,全村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总人口448户1419人,森林覆盖率92%以上。2012年,陕西省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原陕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定点帮扶高桥村以来,先后选派7批驻村干部扎根基层,接续奋斗,累计协调1000多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各项事业,将高桥村打造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3年,高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至13094元,较2012年整整翻了一番。
为进一步推动高桥村振兴发展,2023年7月,陕西省政府机关党组成员,省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陈璇深入村里调研,主持完成驻村工作队新一轮压茬轮换,组织编制《高桥村2023—2027发展规划》,确立“聚焦鲜食甜糯玉米种植,统筹发展粮、果、菌、药、畜、劳和生态旅游”的乡村振兴战略。
青山添新绿 红旗映初心
“谁家没种过玉米?谁家种玉米能发财?”玉米种植历来效益低下,群众对发展鲜食玉米产业纷纷质疑。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在中心党组的领导下,驻村工作队决定把抓党建促振兴放在首位,通过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让群众找准发展的“定盘星”、干事的“主心骨”。
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契机,驻村工作队采取结对帮学、实干践学等方式,努力提升党员干部认知水平和服务意识。通过推行支部带领、党员带头、干部带动“三带”工作法,发动村集体合作社和党员干部示范引种,带头为家乡“添绿”。同时积极开展人才引育,吸收3名“80后”青年企业家和种植大户入党,动员一名“90后”大学生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选调一名复旦大学研究生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聘请农业专家胡煜教授担任产业顾问,全面强化党员、干部、人才3支队伍建设,为产业发展赋能。
“种植鲜食甜糯玉米,不是走老路,而是开新局。”在乡村振兴座谈会上,驻村第一书记张旭华反复做思想工作,打开“学组先锋”智慧党建平台,为党员群众播放了东北、西南地区种植鲜食玉米,带动增收致富的纪录片以及专家讲座视频。他还自掏腰包,带着大家前往杨凌、渭南、汉中等地考察10多次,见证鲜食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实地观摩学习种植管理技术,彻底打消了群众的疑虑。
江河起高桥 沟壑变通途
摸清“家底”和“心底”,帮扶才更有底。自打驻村起,驻村工作队就把“进百家门、知百家情”作为必修课,坚持白天走、干、讲,晚上记、学、想,每月遍访监测户,每半年遍访全村群众,摸清了村情动态,绘制数字化村情地图。在与村民的闲聊中,驻村干部还被村民亲切地戏称为“许三多”——出行多,两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一年累计七八万公里行程;电话多,手机里存着几百名群众的电话和微信;电费多,办公室永远是全村最晚熄灯的。
通过调研走访,驻村工作队发现江河流域桥梁偏少、沿岸生产道路泥泞狭窄、部分水毁路段常年失修,居民和农机通行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在中心领导的多方协调下,张旭华积极奔走,从发展改革委、国家电网等部门和单位争取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300多万元,新修和改建了1条过水路、4条产业路,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从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协调落实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300多万元、交通项目资金200多万元,新修主干道桥梁2座,抢修水毁路段2处。通过修桥铺路,既解决了民生问题,又打通了产业瓶颈,高桥村实现了主干道全部硬化,产业路整体提升,连户路硬化率达到98%以上,真正让群众走上舒心路、致富路。
培育“鲜”滋味 种出“甜”日子
“一穗玉米8块钱,这也太贵了吧。”鲜食玉米种了,生产路桥修了,但当听到零售价格时,村民还是将信将疑。“咱们村青山绿水、富硒富氧,精耕细作的鲜食玉米又甜又糯,这价格不高。”驻村干部拿出和供销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的直供协议,更加坚定了群众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做到“产、供、销”全链条扶持,驻村工作队协调资金5万多元,建立农机共享中心,购买抽水机、微耕机、脱皮机、保鲜包装机等各类农机设备10多台,供全村群众免费使用。协调资金2万多元,开发了微信电商小程序,购买无人机、影音器材等设备,和宁陕县电商办、供销公司等单位合作发展电商,探索消费帮扶新模式。争取资金180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牛羊养殖场,建立玉米秸秆当饲料、牛羊粪便当肥料“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生态农业体系。
目前,高桥村共种植鲜食玉米100多亩,预计平均亩产2000斤左右,按照直供协议价每斤5元左右计算,亩产值可达1万元,总产值可达100多万元。玉米秸秆亩产2吨左右,按市场价每吨400元计算,亩产值可达800元,总产值接近10万元。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尤长。2024年,高桥村成功入围陕西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陕西省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鼓攻坚克难之劲,谋改革创新之策,务富民强村之实,尽驻村帮扶之责,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