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
文/胡开东
赓续中华文脉,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近年来,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多措并举,加强对下辖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将其打造为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在开展党性教育、组织干部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红色基因永续相传,以文物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
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下辖4家文物保护单位,云南抗战胜利纪念堂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承担文物保护、社会教育和会议服务职责,负责云南省、昆明市“烈士纪念日”活动和《烈士光荣证》颁授仪式的服务保障工作;云南震庄迎宾馆、西园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安宁温泉宾馆是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老字号“国宾馆”,曾接待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和政要,在大国外交和政务接待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赓续历史文脉,管理局克服人员、经费不足等重重困难,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多方筹集资金,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资金支持。成立由管理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局属文物保护利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在云南抗战胜利纪念堂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局属文物保护利用提升的组织领导工作。
明确了组织构架,还要精心设计“线路图”。管理局紧紧围绕“一示范一基地一路线”的目标,即:云南省文物保护示范单位,以规范文物展陈开放、建立完善工作规则、撰写文保单位史书、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等为支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合利用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党性教育、主题教育的现场教学示范点;历史文化精品旅游路线,初步设想为抗战胜利纪念堂→震庄龙云公馆→云南起义纪念馆→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园卢汉别墅,灵活提供不同组合方式。通过整合局属系统的文物资源,全面提升对外宣传展示效果,更好地展现云南历史与文化。
文物保护与利用是对立统一的,处理好这一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度开发使文物难以存续,也不能只讲保护使其丧失活力。管理局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文物保护利用提升要兼顾考虑政务接待与展陈开放的关系、兼顾考虑政治功能和经济效益”理念,认真做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
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找准文物保护单位的定位、深挖核心价值是关键。以云南抗战胜利纪念堂为例,原为清代云贵总督署所在地,于1945年筹建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最初名为“志公堂”,随后改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云南抗战胜利纪念堂以云南人民对抗战的巨大贡献为价值核心,以云南人民抗战为主体,以“传承和弘扬云南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及抗战精神”为主题,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管理局充分利用这一红色资源,在开展会务接待之余,免费向市民、学生等开放并提供讲解。
按照“清廉云南”建设的总体部署,2023年4月,云南抗战胜利纪念堂“清廉云南”文化教育基地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通过发挥廉洁文化的教育、引导和浸润作用,推动党员干部自觉筑牢廉洁防线。如今的抗战胜利纪念堂,不仅是游客了解云南抗战历史的窗口,也是各单位开展主题党日、廉洁教育的园地。
2019年以来,抗战胜利纪念堂配合有关单位和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2328次,接待前来参观学习和参加抗战纪念活动的党员30多万人次、社会参观团体2800个、参观人员100万多人次,提供现场教学讲解服务7142次,在开展红色教育、干部培训和党员党性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物“活起来”的背后,抗战文化遗产资源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展望未来,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将继续认真做好云南抗战胜利纪念堂维修保护工作,同时筹建云南人民出滇抗战纪念展厅,提升改造《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展厅,引进现代数字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增强展厅的时代感、科技感、沉浸感和吸引力,更好发挥社会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