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场馆近现代文物档案的利用与实践——以1922年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函)辑释为例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4-12-11 15:04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倪一飞 王宁宁 符朋 陈钰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红色场馆是做好新时代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作为红色纪念场馆及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赋予红色文化研究及宣传教育的重要功能。 

  本文以加强近现代文物档案保护与利用,发挥红色文物在历史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为主线,以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为例,以现有馆藏近现代电(函)为基础,深入挖掘近现代文物档案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 

    

  科学判断红色场馆近现代文物档案的研究价值 

  文物档案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红色场馆充分实现教育意义的良好素材。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文物档案,首先需对其价值进行科学判断。 

  电(函)是中国近代史一种特殊的重要史料,一些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来往电(函)往往涉及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重大政治、军事活动。它包括事件的大致经过,发电人的态度或思想等,电(函)中的记载或展现的看法、情感较为真实,有助于为研究某些重大历史问题提供佐证,也有助于了解发电(函)人与收电(函)人的思想活动与历史作用。 

  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保存着500余通1922年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函),集中反映了孙中山在面临陈炯明叛变这一重大挫折时出现的诸多困惑及思想转变。其间孙中山在沪组建东、西路讨贼军,与直、奉、皖系代表人物纵横捭阖以达成重建广东革命大本营的目标,与中国共产党、苏俄联合以寻求新的革命力量。这一阶段的史实梳理与研究,对进一步探讨晚年孙中山的政策和在此基础上提炼的宣传陈展有重大意义。 

  这批电(函)的研究考释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旨在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即从电报内容出发,多方梳理研讨,力图在编纂辑释的过程中形成客观真实的考释体系。从微观历史来看,电报中的部分内容亦可以补足一些史实上的错漏;从长远目标来看,通过考释,可以客观呈现民国时期纷繁复杂的人物形象,展示这段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使其成为孙中山革命生涯的真实实证。 

    

  利用红色场馆近现代文物档案需要坚持正确方法论 

  ——对文物档案本体作系统周密的研究。通过对文物档案本体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档案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保存状况,为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更好地帮助红色场馆解读和展示历史,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历史教育资源,增强红色场馆的教育功能和吸引力。 

  该批电(函)内容极其丰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保护为先的整体原则,利用高保真影印技术,真实客观地还原了珍稀文物档案的面貌。但因此批电报是译码后以抄件呈阅,手写字体难以辨识,其间“衍、夺、脱、讹”等情况在所难免,亦存在错简遗误、文义不顺,指事不明,不署姓名、无日期等问题,导致在利用上颇具难度。 

  为对这批电(函)开展研究考释,每周集中两天时间对电报进行梳理,历时3个月完成了电(函)的粗校工作,即释字及初步史料梳理。再在粗校的基础上,耗时半年开展精校工作,拣选出有价值的考释点。针对电(函)中的考释点,搜寻利用一切能找到的史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史料调研、整理工作。线下前往上海图书馆调阅相关书籍;线上购买相关研究论著,登录各大档案馆、图书馆数据库及相关省份史志办开放的数字志书库,弄清楚电报的时间,电报中的人物、事件。 

  ——不断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考释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红色场馆文物档案去伪存真、理清脉络具有基础性意义。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为求科学严谨,努力将电(函)的内容最大化向公众呈现。该批电(函)所涉人物多、牵涉地域广、事件错综复杂,电(函)内容为书面用语,行文属于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特殊形式,使用繁体字书写,跟现代人的书写和阅读习惯不同,增加了释读的困难。 

  为保证考释准确性,需要引用各种参考资料。这批电(函)考释运用的参考资料类型主要分为历史文献及研究书目。历史文献主要涉及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藏环龙路档案,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府公告,民国时期报刊杂志,国民党要员的自传、著述等。研究书目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书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广东省档案馆等出版的各类著作,以及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出版的方志等。 

  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课题组还对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地方史志办进行了实地调研,探访当地的档案馆和方志馆,突破电报中的疑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红色场馆近现代文物档案利用的具体实践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提出的“校勘四法”进行考释,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通过释字、释人、释时、释地、释事,理清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和影响,以期客观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对校法,以本批电报为底本,以出版物中发布的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藏环龙路档案中的同种内容来校勘。此批电(函)内容与环龙路档案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在各方努力下,最终获得了部分与此一时间段事件高度相关的环龙路档案复印件,对其内容的识别和分析,为电(函)时间和内容的考释,提供了科学稳固的坐标系。 

  本校法,即以本批电(函)前后互证,抉摘异同,辨别是非。 

  他校法,即以他书或其他材料来校勘本批电(函),注重以其书与本批电(函)相关的种种引文作为校勘证据。 

  理校法,即碰到他书无可依据,或数本无所适从时,采用理校法,以理分析,断其是非。 

  辑释的具体内容分为释文、考释两部分,通过广泛搜罗引用历史史料及相关档案资料,对释文中的人名、地名、历史背景及相关考释点和难点一一作考,为受众详尽地了解文物档案原文内容及蕴含的历史背景提供史料支撑。考释的重点概括起来就是“五释”。具体如下: 

  ——释字。释字原则为保持来电原貌。在此基础上,为了方便读者,仅对释文加以新式标点,原文一律不作改动。电(函)中无法释读字以“□”代替,针对“衍、夺、脱、讹”等情况及脱文或阙文无法增补者、无法释读句等,均在考释中以文字作详尽说明。 

  另外,对于电(函)中出现的错简遗误、文义不顺,指事不明,不署姓名、无日期的情况,结合考释方法,联贯文义,考证史事,推测日期,核实姓名,力求接近真相,并在考释部分加以说明。其中难下定论之处,加以存疑,并在考释中指明疑点所在。 

  释人。释人,包括大量发电人,少量收电人,以及电(函)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本书电(函)中涉及的人名,其字、号、别号、代号及简称,有考者则在考释部分予以注明,无考则阙。 

  释时。所谓释时,就是确定每封电(函)的发件时间。电文中很大一部分落款有韵目代日,可以确定发件日期。年份范围在1922年至1923年之间,因此释时关键在于确定发件年份及月份。在考释过程中,依据已出版研究成果,结合电(函)内容,推测发件时间。 

  释地。释地要搞清楚的是发电地点及电(函)中涉及的地名。电文中很大一部分篇头有发件地点的注明,少数没有注明的根据史料研究推测注明。电(函)中涉及的清末、民国地名均在考释部分,注以今地名。涉及民国时期海外的国名、地名,则注以现在标准的通用译名。 

  释事。所谓释事,就是对电(函)内容作出准确的解释。通俗来讲,就是要讲清楚文中所说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解释有不同层次,初级阶段是将字面意思讲清楚,进一步就是尽可能地发掘出其深层次的意义,包括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