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后勤服务保障协同发展问题研究
文/最高人民法院机关服务局
人民法院后勤服务保障协同发展是指全国四级法院后勤部门通过科学统筹谋划、高效调配资源、优化保障模式,形成统一领导、多方协作、全程协同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格局,目标是实现协作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力,更好地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更好地服务国家审判执行工作大局。
存在的问题
从人民法院工作板块分析,作为中心工作的司法审判虽具有审级独立要求,但出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建立司法公信力的需要,上下级法院之间日常工作联络较为紧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协同性。相较之下,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由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工作方式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上下左右联络不畅,工作条块壁垒明显,资源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四级法院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协同发展局面尚未形成。
协同发展观念不强。全国法院后勤工作尚未形成后勤服务保障协调联动“一盘棋”局面。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牵头成立全国法院机关后勤服务协作组,划分为5大片区,共同商讨人民法院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片区内法院后勤部门与片区间法院后勤部门间的沟通联络还不够紧密,途径也不够丰富。
协同发展制度机制不健全。全国法院后勤工作存在综合管理立法层级不高、专项业务领域体系不完善、制度规范“中间多、两端少”等问题,上级法院后勤部门在后勤服务保障标准化、信息化和精细化发展上发挥指导监督作用不够充分。
协同发展工作力度不够。当前四级法院后勤服务领域仅有全国法院机关后勤服务协作组这一平台,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会议,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各级法院有益经验、优质资源等得不到有效收集和推广。
人民法院后勤服务保障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实施协同发展战略,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有序流动,不断提升区域现代化治理能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人民法院后勤协同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贯彻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义不容辞的责任。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机关事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要做到“两个更好服务”。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关键一招就是推动协同发展,不断开创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新局面。
服务保障司法审判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机关事务工作“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系统建设,注重上下联动、左右贯通、区域联合、内外统筹,推进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保障”。推动协同发展能够最大限度统筹发挥各级人民法院后勤资源力量和保障优势,四级法院后勤部门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协作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力,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有利于构建“瓣瓣不同、瓣瓣同心”的协调发展格局,这是实现高质量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一招,必须强力推进。
推进协同发展的着力点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牢固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现代化首先是服务理念的现代化。在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法院后勤服务保障的任务更加繁重,标准要求更高。要厘清协同发展思路,用发展的眼光对法院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作出总体筹划部署,明确发展定位和改革方向,制定具体贯彻落实的路线图;要树牢协同发展理念,发挥各地法院比较优势,鼓励走优化发展道路,积极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体系,以主人翁的心态服务审判执行工作大局、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大局;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从思想上解决好为谁工作、为谁服务的问题,积极争取组织的重视、关心、支持,发挥好在政策制定、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和发展模式等方面把关定向作用。
规范机构设置,提升管理效能,实现后勤服务保障集约式发展。组织机构是实现后勤服务保障协同发展的底层架构,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对于推动现代化后勤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要推进机构职能构建科学化,着眼集中统一管理,既要发挥领导机关的统筹协调作用,又要充分调动责任部门的主观能动性,着眼内设机构扁平管理,减少工作层级传递环节,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方面统筹谋划研究,从根本上把体制机制建强、职能任务理顺。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中基层法院行政后勤职能分设在办公室和行装处,由专人专职分管后勤保障,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减少了行政层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要强化工作协同逻辑,着眼系统指导和本级保障相融相促,打破部门间壁垒,赋予一线服务人员一定的经费开支和物资调配权,实现信息流转便捷,问题解决迅速。
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推动后勤服务保障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制度机制是后勤工作协同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近年来,各级法院在标准化建设上开展了探索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要立足规范化、精细化,上级法院既要构建整体性、系统性的制度框架,统筹辖区法院工作,也要因地制宜出台灵活政策,以充分调动积极性,真正实现协同发展。要推动智能化转型,主动融入智慧法院建设,善于运用大数据、信息化、人工智能等补齐短板、破解难题,积极整合餐饮管理、物业维修、公务用车管理、会议管理等软件模块,推进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推进上下级法院业务系统融合和后勤工作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开放,提升管理效能。
加强队伍建设,畅通人才流动,提升后勤服务保障内生动力。新时代机关后勤工作点多面广,很多工作专业性较强,面对新需求、新热点、新难点,必须有一批精通管理、财务、采购、服务等业务的专业人员,畅通后勤人员的“进口”和“出口”,做到换位思考、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把后勤人才培养选拔列入长期发展规划,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稳步改善队伍专业、年龄、文化结构不合理等局面,通过定期开展交流座谈、集中培训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现代后勤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创新工作机制,搭建协作平台,大力推动全国法院机关后勤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全国法院机关后勤服务协作组成立以来,为全国法院的后勤服务学习培训、经验交流、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推进后勤服务建设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要创新协作方式方法,探索与各成员单位建立推动国家治理视野下新时代机关事务发展的长期合作机制,主动有序促进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对接交流,织密织牢联络渠道。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借力智慧法院建设,搭建全面覆盖、分层分级、互联互通的交流渠道,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机关运行成本。加强理论研究,从多元共治、善治、法治等不同角度,广泛动员,积极部署调研工作,努力把协作组打造成为发现和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倡导和培育专业精神的主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