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后勤优势 助力高质量就业
文/毛益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机关事务工作特点,发挥新时代大后勤优势,助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提升服务保障工作的温度和厚度,汇聚机关事务系统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改革构建大后勤,稳妥保障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在省委统一领导下,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率先推进省直机关后勤机构改革,合并精简机构,稳步推进45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着力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后勤管理体制机制。面对涉改单位人员,管理局始终把稳定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在餐饮、会务、物业、幼教等行业领域深入挖潜、扩大容积,优先考虑原有干部职工上岗,通过资格审查、技能考核、综合面试等程序,妥善接收安置涉改单位划转人员3600余名,确保了涉改单位人员的就业稳定。
引领行业智能化,促进转岗就业。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着眼岗位需求,在一些高危高热、初级加工、脏苦累重岗位上,积极应用新技术,推行智能化服务,减少低效劳动力,推动服务保障行业的迭代升级。管理局监管企业会务集团各酒店普遍采用机器人配送物品,释放出劳动力至前台、客房等岗位,为客人提供管家式服务,让富有技艺的干部职工腾出时间精力展示非遗文化,以此拓展服务内涵,提升保障品质。管理局监管企业晋勤集团在物业服务、小区安保等工作中均采用智能监控和无人化看守,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被替代的人员通过技术培训提升技能后,转岗至设备维护和后台监控等部门,就业岗位由传统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转变。
打造人才大熔炉,提升就业技能。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大力推行,管理局加大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力度,靶向培养高技能人才。会务集团引进山西面食非遗传承人、莲花落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在东方甄选山西行、“山西之夜”冷餐会等重要活动中展示风采、弘扬山西传统文化。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决策部署,指导管理局监管企业围绕前台礼仪、餐饮服务、汽车驾驶、保洁技能、物业管理等专业岗位,组织广大职工分批次、分工种、分类别轮训,累计培训上万人次,2600多人取得等级资格证,极大提升了整体服务能力。举办全省机关事务系统烹饪厨艺、客房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水暖电维修等技能比赛,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全国职业技能赛事,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建。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每年度推荐评选“三晋技术能手”、酒店服务“金管家”、物业管理“金钥匙”,营造人人学技能、长技能、比技能的浓厚氛围,鼓励和支持更多干部职工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搭建帮扶新平台,提供就业机会。2018年9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消费扶贫“五进九销”重大举措,管理局积极发挥全省机关事务系统的品牌效应和平台优势,牵头推进“消费帮扶进机关”工作,在全省党政机关办公区建立120余家帮扶超市,帮助1000多个村、10万余名群众畅通销售渠道,累计销售农产品近4亿元。在五台县对口帮扶村建立振兴车间,支持床垫、枕头研制加工,帮助村民就近就业,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探索新媒体应用,开发建设“三晋消费帮扶线上直播平台”,拓展山西农特产品供应链和销售渠道,与近300家供应商签订采供协议,上线农产品1400种,助力农特优产品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用力兜好民生事,保障重点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管理局坚持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就业、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安全感、幸福感。针对涉改职工、农民工特别是脱贫户等重点群体,想方设法保饭碗、保工资,确保困难家庭有工作、有盼头,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坚持把治理“两不一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坚决响应、积极推进,分项、分类逐步化解历史遗留债务5亿多元,助力推动相关企业生存发展,优先保障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疫情期间,虽然监管企业自身经营困难,但没有裁减一名员工,同时主动落实房租减免政策,为小微企业减免房租1200余万元,还为省直机关55个保障点、1万余名在岗职工烹制盒饭12万份,全力以赴支持抗疫,千方百计保收入、减支出、稳岗位,充分体现了服务中心、保障大局的责任担当。
探索发展新业态,增加就业平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机关事务部门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引入新兴产业,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下一步,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将持续加大对监管企业发展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拓展业务合作,支持优势品牌酒店在有条件的地市扩大市场占有率,助力企业经营越做越大,确保职工收入来源更有保障。探索建设高校“一站式”综合体,涵盖餐饮住宿、影院超市、理发室、印刷室、洗衣房、快递驿站等功能,为广大学生提供便捷消费服务,辐射带动高校周边经济发展,创造更大规模、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