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手”到“动笔” 浅析幼小衔接方法路径
文/王卫红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对幼小衔接提出了具体要求。从教研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顺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衔接实践,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本文总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幼儿园与兵团二中小学部双向衔接的实践经验和教师研讨的成果,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组建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团队
幼小衔接是将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建立链接关系,必须客观分析现状,找准连接纽带。
首先,从共同目标出发,建立园校联合教研机制。幼儿园和小学应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共同制定幼小衔接方案,以便达成共识,明确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其次,针对幼儿园找不到突破点、小学找不到关键点、家长找不到落脚点的困惑,设计并发放问卷,从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家长3个维度客观分析问题,展开调研寻找解决方案。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共同组建跨学段教研团队,定期开展园校互访,幼儿园教师了解学习小学的管理模式,小学教师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和学习特点。在走访、交流、座谈等不同形式的教研互动中,建立双向衔接经验分享交流库,解决在衔接过渡中的具体问题。
构建幼小衔接基本课程体系
设置培养幼儿专注力、任务意识、责任意识的课程。人每一天的表现都是在前一天行为的结果上发展和改变的。在幼儿园阶段,可以从小事做起开始幼小衔接。比如:模拟小学课堂,上课期间有事请举手报告,不随便出入教室;上完一节课要先整理书本、学具再出去玩;每天值日生负责班级卫生清扫;等等。可以先由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研讨商议,再组织幼儿集体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又如:幼儿园午睡时间通常为1.5至2小时,而小学的午睡时间是20至30分钟,幼儿园大班后半学期开始可以适当缩短午休时间,而小学一年级则适当延长午休时间,解决生活作息上的衔接难点。
设置提升幼儿能力的课程。在研讨交流中教师们认识到,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通常是聚精会神做游戏。幼儿园要在大班适当增加自主性游戏课程,允许幼儿“自编自导”游戏,放手让幼儿学习设计游戏场地、有序收放玩具道具等,同时注重小组合作,学会和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处理、解决问题,培养进入小学后的团队合作能力。老师还要引导幼儿自主生活,通过儿歌、模拟场景等学会有序摆放物品、整理书桌,主动喝水、自觉如厕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掌握规则意识及安全技能,如红绿灯规则,通过指令练习停止、等待、行动等;模拟遇到陌生人或走失时的应对方法,记住家长电话、家庭住址并懂得报警求助。
引导幼儿“轻触”小学课程。这里的“轻触”并非指学习小学知识,而是了解一年级将要开设的课程。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而小学教育则以课堂教学为主。如何让幼儿从“动手”到“动笔”,是幼小衔接专题教研的其中一项课题。可以在幼儿园开展自主签名、记录日期和天气等活动,为幼儿创造自主的书写环境,幼儿自由地感受书写、记录的乐趣。另一方面,幼儿园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则是分科教学,帮助幼儿提前做好分领域学科认识十分重要。幼儿园的语言活动进入小学后就变为了语文课,语言活动多是以幼儿表达、讲述为主,小学的语文课不仅需要口述、表达,还融入了朗读、组词、组句、写作文等内容。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可以适当增加阅读、朗诵部分,在游戏中融入组词、说句等内容,以便于幼儿适应一年级语文课程。一年级教师也可以将幼儿园的情景化教学引入课堂,给学生一个缓冲期,帮助孩子们完成“说”到“写”的过渡。
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游戏化学习方式。幼儿园倡导“玩中学”,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学习社交技能,通过建构游戏培养空间思维,在自主性游戏中提升综合素养。以数学为例,幼儿园教师提议在一年级数学教学课堂中融入情境游戏元素,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边玩边学的“游乐场”,使学数学变得有趣。小学一年级教师则认为幼儿园教师使用规范的数学用语非常重要,同时强调教学语言的幽默性。这些都是园校教师共同切磋形成的教学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用轻松、愉快的状态来面对幼小衔接工作。
体验式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差别,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将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等体验式教学列入幼小衔接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双向衔接活动,参观奶牛博物馆、观摩武警军营生活、体验小学半日课堂等,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对比幼儿园与小学生活的不同,并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增进对小学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请一年级小学生再次回到幼儿园,讲述他们进入小学后的感受。通过交流互动,幼儿不仅可以增进同伴间的直观感受,也促进了彼此间的相互学习。
项目式学习方式。如围绕“我心中的小学”主题开展班级交流活动,组织“我想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国旗下献词活动,举办“我长大了——成长沙龙分享会”,创造幼儿园和一年级小学生的对话交流机会。邀请大班幼儿感受一年级老师的授课形式,体验小学课堂氛围,帮助孩子们建立对幼小衔接的正确认知,唤醒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通过开展数学游戏建立基本的数感认知,带领孩子们阅读绘本等,提升幼儿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动手能力。
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关注当下,了解小学的作息、环境,更要关注幼儿的核心素养,形成教育合力,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教师而言,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和真实状况出发,以终身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幼小衔接的科学路径,勤观察、多发现,善于放大儿童的闪光点。教师和家长要发挥榜样力量,传递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成长理念,给孩子内心足够的力量,让幼小衔接更加快乐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