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积极推广数字化节能降碳
文/郑晓微
节能降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广东省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双碳”目标为指引,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以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广“数字化+节能”模式,完成“双碳”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空调精细化优化控制系统、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等综合节能改造项目,提高市行政中心节能降碳现代化管理能力,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大幅提升单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用能管理水平,开创了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发展新局面。
节能降碳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国家、省、市关于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的要求,大力推进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节约型机关建设走深走实,2023年10月被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四部门授予“节约型机关”称号,先后获得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级“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广东省节水型单位、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夯实绿色低碳的思想根基。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铸魂,统一意志和行动,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入贯彻到机关事务各项工作。研究出台一系列节约型机关建设的制度方案,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与节约型机关创建等示范创建活动融合,协调推动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46家办公单位分两批成功建设为市节约型机关,创建达标覆盖率100%。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宣传,推动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与绿色低碳生活的现代理念有机结合,着力抓好公共机构反食品浪费工作,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引导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全体干部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做好绿色低碳的践行者、倡导者、传播者,将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建设成为全市绿色低碳的节约型机关的示范点。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绿色低碳的工作要求。法治化、标准化是做好节约型机关建设的重要保障。以节约能源资源、生活垃圾分类、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等工作为重点,着力提升绿色低碳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近3年来出台《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方案》《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双碳”平台管理实施方案》《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引》等规章制度20多项,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以绿色智能为依托,提高节能管理的工作实效。大力推进绿色改造和数字化建设,实施空调能效提升、绿色照明、节水器具改造、绿色厨房建设、构建“双碳”监管平台等系列节能降碳工程,大幅降低用能总量。
以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为突破,打造绿色出行的示范项目。2022年,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以列入国管局第二批公务用车管理专项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建设单位为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全市新配备公务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64.97%(实行全口径、全车型、全用途统计,即把实物保障岗用车、执法执勤车、特种技术用车等也纳入统计),在全省地级市位列第一,2022年这一比例提升至68.58%,2023年比例达到81.45%。
传统节能降碳管理存在的问题
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由最初管理一个机关大院,到目前管理六大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总建筑面积从不到4万平方米扩展到目前的30多万平方米。随着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节能降碳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节能降碳工作也遇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传统能耗统计缺乏准确性。传统能耗统计仍然采用人工填写纸质能耗汇总表的方式,再手动录入能耗信息系统。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产生数据误差,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能耗统计人员的专业性不足也是一大问题,缺乏节能业务技术知识,从而导致能耗统计数据参差不齐,影响了节能工作的质效。
传统计量方式难以满足能源资源精细化管理要求。传统能源资源消费要求做到分类、分项、分户计量,实际上这种计量方式不能有效发现用能过程中的问题,比如上班期间长时间外出,下班后、节假日不关灯、空调等问题,尤其是保密室、档案室等,很难检查及时发现,也不能通过分析计量数据全面掌握真实情况,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时计量统计分析用能状况,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浪费能源现象。
用能设备使用管理系统性和难度越来越高。随着办公条件改善,办公区内用能设施设备数量越来越庞杂、种类繁多,使用管理的难度也显著增加。比如照明系统,包括室内照明、景观照明、应急照明等,办公区面积大,若采用传统人工管理方式,需要安排大量人力资源。中央空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制冷主机、冷却系统、末端设备、新风系统等众多设备,办公楼对冷量的需求实际是波动变化的,传统控制方式无法让系统作出及时准确反应,需要建设智能化管理系统。
依靠传统节能手段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的空间十分有限。《公共机构节能条例》2009年开始实施,节能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常规照明、空调等用能设备已经基本完成了节能改造,后续需要探索挖掘新的节能潜力难度很大。根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公共机构节能要向“近零碳机关”迈进,打造“近零碳机关”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节能改造更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要加大力度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碳交易等项目,降低碳排放量。以东莞市行政中心为例,2015年以来通过实施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等一系列节能改造,到2023年底已经累计实现年节约用电约300万千瓦时,但年总用电量仍较高。在现有节能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的情况下,常规的节能改造项目难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总量,降碳工作需要新的路径。
节能降碳宣传方式单一、缺乏新颖性和互动性。节能宣传是节能降碳工作的重要手段,职工群众面对传统宣传标语、宣传手册等易出现“审美疲劳”,需要节能管理部门丰富宣传方式、优化宣传内容,吸引广大干部职工接受和参与。
数字化节能降碳工作实践
实现公共机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创新活力,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数字化管理是提高节能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节能降碳工作的实时监测、分析和控制,优化能源管理。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集成系统合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公共机构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上作表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以“双碳”智慧监管平台为抓手,实现数据可视化治理。2015年,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率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能耗监管平台建设,2022年对平台进行优化升级,完成六大集中办公区联网,建成“双碳”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通过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对能源资源及碳排放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将监测、监管、服务和决策形成绿色链环,实现节能清晰化、数据可视化、管理数字化、分析图表化、能耗指标化、碳核算规范化、消费合理化,为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体系奠定基础平台。一是将计量器具进行分级管理,通过将一级、二级、三级用电用水计量、天然气和汽油月度统计数据纳入监管,实现对建筑群—单体建筑—用电用水分项—单位用电实时监控、记录、分析以及建筑总体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分析,为节能降碳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二是将大楼照明系统实行集中控制,办公区室内照明超过6万盏灯已全部改造为LED产品,楼梯间和地下车库灯具加装感应开关,实现“车来灯亮,车走灯灭”的照明模式;公共区域照明灯建立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照明运行的实时监控、远程控制、定时控制、场景控制、感应控制等多种灵活策略,避免电力资源浪费。三是对用能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基于平台分析每个用电回路小时、日、月、年的用电情况,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查找出每个用电回路使用漏洞和原因,分析每月、每年的天然气与汽油消费趋势,为节能管理部门挖掘建筑节能降碳潜力和制定节能降碳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四是进行专业化管理,安排专人负责平台使用管理,充分利用平台的预警功能,对非上班时间的用能异常情况实地进行检查核实,发现和解决浪费能源资源的现象。通过平台可以实时公示节能工作排名等,督促各办公单位重视并积极参与到日常的节能工作。
以物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为抓手,实现节能降碳网格化精细化管理。2021年,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制定了《党政机关办公物业服务与评价规范》地方标准,在此基础上,2024年建设物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将物业服务标准纳入信息化系统,并将日常巡查与每月考核相结合,实现了信息化与标准化的有机融合。该系统将物业服务项目按照空间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管理局将管理的六大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划分为53个网格,每个网格原则上为独立办公区或办公楼。在此基础上,再将每个网格按照空间和功能划分为若干个“物业码”,这是物业服务监督评价的基础单元,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共设置“物业码”565个,其中区域“物业码”225个、功能性“物业码”340个。比如每个区域“物业码”里面包含了环境卫生、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等具体物业服务项目,另外根据功能划分原则,将电梯、重要机房、重要安全岗位等设置独立的“物业码”。将节能降碳的要求融入每个具体的“物业码”之中,物业公司每个工作人员能够清晰掌握具体工作要求,监管人员在日常巡查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检查工作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发现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单,通过系统快速下达给物业服务人员。物业公司的整改情况也通过系统反馈,这样使得物业服务监管形成工作闭环,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以光伏绿电集成系统为抓手,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在六大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分别采用搭棚架方式铺设光伏组件,建设光伏绿电系统。铺设面积共计约9088平方米,总装机容量为1912.9千瓦,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约为200万千瓦时,每年节约标准煤约6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吨。在市行政中心开展储能及充电桩建设,形成光、储、充、智一体的节能示范项目。该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引进光伏企业全额投资建设,根据项目建设实际约定用电优惠、余电上网出售收益分成、服务期限等事项,业主无须投入建设资金,维护和运营管理成本由光伏企业负责,光伏电站生产的电量优先供给用户使用,多余的电量可通过现有线路外送至公共电网,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以设施设备硬件改造工程为抓手,深挖节能降碳潜力。提升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是推进节能降碳工作的重要举措。管理局优先选用能效先进的产品设备、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把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提高节能管理的有效手段。实施空调能效提升工程,将老旧设备全部更换为节能产品,更换冷却塔填料和末端盘管风机电动阀,提高系统能效并降低维修成本;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空调节能改造和控制系统建设,将大楼所有房间、所有类型的空调设备进行集中物联,建立了空调精细化调节优化控制系统;对信息机房进行节能改造,根据信息机房使用需求及特殊要求,通过环境温度监测与精密空调进行联动调控,建立信息机房能效提升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不同区域机柜的精准送风与降温,改善机房整体制冷效果,从而提升信息机房能效,实现机房空调系统节能30%以上。实施节水器具改造工程,排查更换非节水器具,实施绿化喷淋改造项目,减少水资源浪费。
以公务用车管理平台为抓手,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倡导绿色公务出行。按照公务用车管理“全省一张网”要求,2021年将东莞公务用车定编系统数据迁移至广东省公务用车管理信息平台,全市公务车辆全部纳入省级管理平台监管,依托平台实现公务用车从配备到处置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基层公务用车管理和公务出行保障实际,自主开发机关e后勤系统,与省级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基础信息、智能调度、公车管理与监督、大数据分析等各项功能需求的平台化、网络化,形成“掌上监管,一网通办”的工作局面。坚持高位谋划、高标导向、高效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工作。
以食堂“明厨亮灶”AI系统为抓手,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制止餐饮浪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反食品浪费法,认真落实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措施,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贯穿到公务接待、食材采购、用餐配餐全过程。通过在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六大食堂视频监控增加AI系统,利用先进的AI智能识别技术,通过对应结构化算法,对厨房各种行为进行分析研判,一旦发现安全风险因素和餐饮浪费行为则立即提醒警告,实现智能化、透明化管理。增加视频监控和语音播报设备,包括在厨房加装视频监控;在食堂各出入口增加视频监控,实现人流监测和动态分析;在各餐余收集处增加视频监控和广播音响,制止餐饮浪费。增加AI智能设备,在行政办事中心机房部署高性能算力服务器,配套边缘智能分析设备,将食堂所有视频监控接入AI系统,对视频数据进行行为分析,并实现预警提示和处置的闭环功能。
以信息发布系统为抓手,宣传引导节能降碳、绿色办公新风尚。在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区建立信息发布系统,以全国节能宣传周为载体,通过组织低碳体验、倡导135绿色出行、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派发宣传手册、举办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双碳”监管平台显示屏、信息发布系统、机关e后勤等载体宣传节能知识,不断提高公共机构全员节能意识。办公区内开展常态化节能宣传,完善节能标识,提醒各单位工作人员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大力宣传推广绿色采购,新配置或更换的办公设备采用低能耗的产品。定期举办机关事务讲堂,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中央空调节能改造等专题讲座。每季度结合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工作对物业公司和工作人员开展节能知识教育培训,提高节能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