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好房子”的四个维度——对新时代住房建设的思考
文/许君
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好房子”概念,标志着中国住房建设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转型。新时代住房建设,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空间投射,更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历史文化所传承的安居智慧、住房政策中蕴含的民生温度、经济发展转型的改变革新、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对新时代住房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维度:文化延续中的安居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标准始终贯穿着“安其居,乐其业”的民本思想,注重风水和礼制,普遍认为好房子应该背山面水、坐北朝南、藏风聚气,讲究布局中轴对称,材料以木结构为主。如紫禁城北倚景山,南临金水河,自然与人工相结合,形成大气恢宏的山川形势,建筑群严格以中轴对称,体现礼法制度和皇权威严;福建土楼以夯土外墙挡风防火,内部天井聚气,楼内水井、粮仓自成生态系统,而木质的屋顶和楼层结构则在承重、抗震、空间划分和居住舒适性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实例表明,中国古代建筑并非单纯地通过建筑形式体现礼制秩序,而是通过风水理念将自然规律与工程技术相融合,塑造出包含自然共生、人文秩序和生活智慧的“好房子”。
在新时代住房建设中,除了对传统建筑理念的传承和借鉴,还将科学化、现代化和人性化融入其中,通过传统文化智慧结合新时代工程技术的路径,创造出既宜居适用又彰显文化自信的住房建设方案。在生态设计中,可通过绿化、水体、建筑布局调节局部气候,如雄安新区“海绵城市”理念所设计的雨水花园,可改善通风,调节湿度,降低热岛效应,兼做景观;地形与朝向的选择应该结合地势与日照,因地制宜,如重庆山城的阶梯式住宅,既减少挖填土方,还可利用自然坡度排水,坐北朝南,最大化冬季采光、夏季隔热;北京回龙观在社区规划中,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沿中轴线分布,缩短生活半径;成都梧桐栖保障房项目运用汉代“高台建筑”防洪经验,通过3米架空层实现高防汛标准。
政治维度:政策导向中的民生温度
住房保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被纳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专章论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三大工程”建设列为重大政治任务,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好房子”,标志着住房建设已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新时代住房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点,深刻把握政策导向,以“稳市场、提品质、促转型”为核心,满足人民群众对居住品质的需求,更加重视住房的居住属性而非投资属性,体现“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转型;同时通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社会资源公平分配,避免住房问题引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共同富裕进程。
应强化住房建设的科技支撑,制定高质量住房建设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智能技术应用,实现居住环境升级。住房城乡建设部于近期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要求住宅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提出“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等标准。其次是在供需两端一齐发力,满足多层次需求,努力实现市场与民生的互动平衡。2024年全国已有60多个城市发布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征集公告,30多个城市落地首批房源征集细则;上海市启动“租购并举”试点,截至2024年底,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已累计建设筹措53.8万套、供应34万套,确保需求群体应保尽保。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的联动,确保新时代住房建设政策转化为可见可感的民生福祉。
经济维度:时代发展中的多向创新
新时代住房建设应打破“豪宅才是好房子”“新房才是好房子”的固定思维,着力提升新建和存量住房品质,让不同收入群体共享时代发展红利。通过土地供应调控、金融工具调节等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保障住房需求;通过工业建设技术革新、空间利用率优化、增加政策性补助等路径,提升各类住房性价比;通过旧房维修改造、存量房价值发掘、发展租赁市场等方法,突破“高周转、高杠杆”的传统住房建设模式,实现住房供给动态平衡。
2024年底,各大银行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实行新定价机制,存量房贷利率可协商约定重定价周期,房地产金融政策持续优化,降低居民购房成本,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长沙天悦8-3号地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采用绿色低碳建造技术,实现装配率51%、绿色建材使用比75%、碳减排13%,通过EPC总承包和BIM技术降本增效,工期提前50余天,共建成高品质全精装修住房1048套,通过技术革新将保障性住房建成“好房子”;北京劲松北社区通过停车场收费权置换资金,加装48部电梯,并植入社区食堂、共享书房,将闲置地下室改造为日间照料中心,大幅提高了物业费收缴率和社区入住率。当前,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迸发,使“好房子”的标准脱离了固定不变的模式,人民对住房市场稳定、需求保障、品质提升的愿景,引领住房建设进程多向创新、同频共振。
社会维度:美好生活中的多元共建
“好房子”也不能仅仅是硬件上的,更需要良好的社会建设为其提供支撑。随着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推进多元化建设已成为社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住房建设应当更加注重将居住空间转化为承载人文关怀和价值认同的社会纽带,通过系统化配套建设、精细化服务供给、常态化党建引领,提升住宅区的适居水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住宅区的规划建设中,应做好“教育、养老、医疗”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构建,科学规划布局,配置社区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在居民日常轨迹密集的区域开设便利店、文化活动站,针对老龄化社区建造适老化设施,在青年社区增设共享办公、运动健身区域,实现供给与需求精准适配;打造高水平物业团队,明确基础服务响应时效与质量标准,拓展食材订购、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等定制化项目,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组织传统节日慰问、法治宣讲、文艺作品展示等活动,弘扬正能量;遵循党建引领,建立退休住户党支部、物业党支部,组织辖区机关党员下沉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和城乡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好房子”的建设,既是技术命题,更是民生试卷,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借鉴历史智慧、遵循政治方向、优化经济价值、构筑社会纽带,推动新时代住房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