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服务筑牢物业发展根基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5-07-14 16:0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胡壮志

    

  为持续推动机关物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南京市市级机关物业管理中心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法治赋权、标准赋优、信息赋能的融合机制,为保障各项政务活动高效运转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 

    

  以法治化为支撑,夯实现代化机关物业管理之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加强法治化建设既是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机关物业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依法履职,明晰物业服务的职责边界。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认真对照市委编办明确的权责清单,科学设计、区分内设机构职能,印发物业管理中心《科室职责清单》,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确保权责相符、职能规范,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创新区域一体化管理、“楼长”制等协同管理制度,形成中心、片区经理、物业处负责人、楼长、班组长的五级管理体系。在严格遵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机关物业安全性要求高、保密性要求高、专业性要求高的特点,积极与服务对象沟通对接,差异化制定各办公区各楼宇物业管理规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安保、保洁绿化、会议服务、设施设备维护保养等标准化文件,发挥制度在物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 

  依法经营,保障合规运营与资产安全。为适应事业发展步伐和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物业服务需求,研究制定中心《合同管理办法》《招标与采购管理办法》,成立招标采购领导小组,先后与20余家党政军机关单位签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与50余家公司建立服务供应关系,采取财务、内审、法务前置审核等方式,系统推进合同履约领域信用建设,为合规运营扣紧第一粒法治“纽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为根本遵循,创新合同制员工“1+4+8”管理模式,以1套岗位设置体系、4类薪酬标准表和8项配套制度,锻造“选、育、管、用”全流程培养链,成为南京首家将合同制员工纳入人社部门工勤岗位考工定级管理的事业单位。借鉴省市公物仓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坚持预算管理、共享开放、过程监管,实行固定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消耗品物资区域仓库自管、零星物资就近调配机制,有效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体系。 

  依法管理,营造“清亲”氛围。大力推进清廉文化、亲情文化建设,以文化力量浸润人心,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打造“宁物先锋”党建品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建设,制定《清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建成特色文化阵地,严格内部廉洁风险防控,构建弊绝风清、和谐融洽的内部环境。党员干部层面,突出《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重点,通过强化学习、从严监管,固本培元、正本清源,以铁的纪律校正思想和行动。实施全方位监管考核评价机制,选拔、表彰政治过硬、历练扎实、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让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严肃廉洁从业纪律,常态开展节假日廉洁提醒,严格“八小时以外”管理,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廉洁从业、正确履职。创新“三必谈、五必访”一人一事工作法、“六送”关爱活动等务实举措,用心用情解决员工“急难愁盼”,实现以亲护廉、以情润廉。 

    

  以标准化为核心,把稳现代化机关物业品质之舵 

  机关物业标准化建设,就是以标准化为引领和手段,规范保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优化服务品质,不断提高对党政机关政务保障的供给质量和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在完善标准上下功夫。将标准化建设写入中心《创新发展方案》,按照“系统、完整、适用、协调”的原则,对现有的服务标准进行全面的审查和修订,精准识别包括服务响应时间、维修保养效率、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推动构建科学完善的机关物业服务标准体系。“十四五”期间,在省市标准化研究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指导下,制定实施内部标准10项,申报市级以上地方标准2项,构建了覆盖机关物业服务主要核心业务的标准化体系。高标准完成“党政机关大型固定资产设施设备运维管理标准化省级试点项目”,以全省同批次试点项目最高分成绩通过专家组验收,新城大厦集中办公区获评国家级“绿色低碳公共机构”,2处物业项目获评省级物业管理示范项目,圆满承办“南京机关事务服务标准化观摩会”。2024年,高标准举办首届“石城杯”职工岗位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训促建,有效检验标准化建设水平,首次参加市行业技能竞赛,获奖数位居全市代表队之首。 

  坚持目标导向,着力在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持续开展标准化宣贯培训,借助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和移动办公OA平台定期分享标准化知识及学习资料,制作标准化流程微视频,不断增强员工标准意识,营造学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注重打造精品示范单元,陆续推出精品会议服务班、“零打扰”保洁服务、“宁务优”设备维保、“平安盾牌”安保等品牌,受到服务对象一致认可。鼓励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服务模式创新,定期开展“我为中心献一策”活动,用群众智慧提升服务品质。 

  坚持需求导向,着力在个性服务上下功夫。始终把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突出环境、便利、安全等要素,广泛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深入了解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需求,研究制定定制化服务方案。坚持主动服务,投放“蜂巢智能柜”,推出AI机器人“投递员”,努力打造“10分钟便利生活圈”;规划建设新城大厦、成贤街机械车位,最大限度释放停车潜力;在办公区增加非机动车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障干部职工“满电回家”。严守安全底线,为电动自行车棚加装消防喷淋、防火隔断、电子火眼等安全防护措施;推行新能源车辆集中停放,启用地面停放绿色标识,让车库管理更加规范安全。 

    

  以信息化为牵引,撑起现代化机关物业发展之翼 

  物业管理中心探索实施“数智+”工程,精心打造集服务与办公功能为一体的“数字物业平台”,精准对接供需两端,助力品质服务、内部管理、降本增效实现新提升。 

  “三化一拓展”,促进服务更加高质高效。按照“集成化、可视化、轻量化、可拓展”建设目标,研发上线“机关物业”App,将设备报修、停车管理、会议室预订等纳入数字化服务范畴,实现在线服务“不打烊”,掌上物业触手可及。充分预留服务项目拓展空间,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及时增添新的数字服务项目,例如:针对访客预约业务程序复杂的问题,对新城大厦36台闸机进行硬件设施改造,升级迭代通勤系统,与“机关物业”App数据直连,实现一键预约、在线审核、扫码放行。探索服务品质“云监管”模式,将标准体系中可量化、可视化、可固化的内容纳入考核体系,通过巡检轨迹追踪、响应超时预警、问题图片呈现等手段,形成考核数据实时上传、考核问题及时反馈、整改落实迅速有效的工作机制。 

  一网统管,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效能。在用好南京市政务协同办公平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数字物业平台升级改造工程,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辅助办公系统。通过对重点工作安排、人事信息、固定资产、值班值守、服务对象反馈等信息的即时共享,打破科室间的数据壁垒,为业务协同、监督考核、统计分析提供大数据支撑。构建科学、规范、统一的文档资产库,依托“机关物业”App开展线上培训和考核,助力员工能力素养提升。建立招采管理、合同管理、业务办理、员工考勤等电子台账,通过信息化手段记录管理活动全过程。 

  数智赋能,推动降本增效实现新突破。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理念,通过大数据归集,做精做细成本核算、物资管控、无纸化办公和节能降碳等工作。加大对南京市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数字物业平台、固定资产管理平台等系统的培训力度,深化各类信息化场景应用,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公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强化财力资源集中统管,充分整合各条块业务资源数据,建立运营基础数据库,以物业处为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每月形成物业处月度成本核算分析报告和资金风险预测,对人力成本、耗材成本等进行实时监管,多途径找准降本出路,提高市场化竞争能力。近两年累计拓展10个新的物业项目,新增服务保障面积约26万平方米、增长40%,经营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弥补核心办公区保障经费缺口。采用公共机构合同能源托管模式,建成新城大厦集中办公区综合能源数字管理平台,实现分层、分户、分类、分项的综合能源精准计量和照明、空调远程控制,年均能耗费用降低300余万元,节约标准煤87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00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