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景观思路和植物配置探析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5-08-25 09:57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韩玉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作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构建生态社区的核心环节,园林绿化景观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景观始终在探寻功能、品质和可持续性三者的动态平衡。本文从功能、品质和可持续性3个方面,探讨绿化景观设计的关键路径,并基于北京地区气候特点,提出兼顾生态效益和美学价值的植物配置策略,为新时代居住区绿化建设提供思路参考,以实现宜居、宜观、宜护的复合目标。 

    

  突出基本功能,把牢关键要素 

  保障合理的动线设计。车辆和人行动线设计是实现基本功能的核心环节,在符合消防规定的前提下,明确主次动线分级设计。一级主路为核心动线,连接小区出入口、核心景观区和公共活动区,主要承担车辆通行与集散作用,车流量大,路宽一般在6米到9米之间。二级支路连通一级主路、各住宅楼,保证楼间行车通畅,围绕绿化景观与住宅楼间设计步行环线,确保满足每栋住宅住户散步、观景需求,避免死角。三级小径为绿地内部园路,主要为人行步道,多使用自由曲线、折线、环形设计等,避免单调感,在林下空间设置不规则汀步和休息区,延伸至角落空间,更符合步行动线。 

  保障人文的遮蔽需求。部分住宅小区对遮挡性要求较高,小区边界多使用大型乔木作为遮挡,目前北京地区大量使用的大型乔木有国槐、洋槐、洋白蜡、毛白杨、银杏等。除大型观叶乔木外,可种植观花、彩叶乔木以增加观赏多样性,如栾树、楸树、白玉兰、泡桐、北美红枫、元宝枫等。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为保证冬季遮挡效果,一般以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适当间植,可选择雪松、白皮松、龙柏等造型感比较强的树种,削弱松柏类针叶树的庄严、肃穆感。 

  保障空间的生态环保。近年来,住宅区绿化植物的环保性越来越受到住户关注,部分植物的使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馈,比如春天杨树、柳树雌株的飞絮,侧柏的花粉引发过敏;初夏臭椿、石楠的气味,部分人群难以忍受,国槐、栾树吸引蚜虫分泌“油滴”,影响停车和散步;秋天银杏雌株落果后的气味等等。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建议尽量避免有毒、有尖刺、有异味、容易引起过敏的植物。同时,在主要活动区域、临近住宅边尽量避免栽种大量飞毛、落果的植物。 

    

  聚焦品质提升,坚持系统观念 

  景观应用增加美化度。一是景观视觉引导,植物群体除了高低层次、大小颜色等的搭配,可以考虑化点、线为面,通过成片种植的观花、观叶植物形成绿化区亮点,比如樱花林、碧桃林、银杏小道等,也可使用蜡梅、月季等有香味的花卉成片种植,形成芳香园区,增加感官感受。二是打造框景,在主要绿地转折点、环岛处种植孤植造型树,如五针松、罗汉松、红枫等,搭配景石形成视觉焦点;也可以利用廊架、绿篱镂空形成框景,框住造型石、造型树、雕塑等,形成画中画效果。三是季节变化提示,北京地区春季开花植物较多,设计环节可考虑增加夏季观花、秋季观叶观果、冬季观姿植物的配置,增强其他三季观赏效果,比如夏季的紫薇花搭配月季墙、秋季银杏道搭配火焰卫矛球、冬季蜡梅搭配春节装饰造景等等。 

  覆盖物应用增加科学性。种植土的裸露是北京地区绿化养护的常见问题,不仅影响美观度和精致度,还可能出现水土流失、土壤开裂等问题。可以考虑使用树皮、木屑、鹅卵石、砾石、火山岩、陶粒等覆盖物代替草坪和地被植物,减缓裸土问题发生,也为后续时令草花设计、水景小品设计留出弹性空间。收边方面,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瓦片收边、块石收边、植被收边等,相比传统的砖石收边更体现景观的精致度,不仅增加景观多元性,也优化了绿地的透水性和排水性,相比草坪、草花等植物维护成本更低。 

  灌木应用增加层次感。灌木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尤其在北方城市中,其生态韧性、低维护需求和景观表现力具有不可代替性,传统住宅小区在绿篱灌木的应用相对较为单一,可以考虑灌木的多元化应用。品种选择上,北京地区常见的灌木有小叶黄杨、大叶黄杨、卫矛、女贞、小檗等。造型选择上,常见的单体修剪为球形、立方体、椭圆形,成片修剪为龟背形、波浪形、云片形,组合搭配或与石景、树景搭配,增加层次感和造型感,软化立面线条,同时有一定的遮挡作用。颜色搭配上,紫红色的紫叶小檗、红花檵木和黄绿色的黄杨、女贞搭配,进一步增强视觉感受。 

    

  注重成本管理,做到节俭适度 

  设计阶段控制复杂程度。一方面,设计阶段可以简化草花、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的设计应用,只在主要入口、轴线节点保留少量时令花卉,其余区域采用多年生宿根花卉来增加差异性,比如绣球、鸢尾、萱草、华北耧斗菜、松果菊等。另一方面,提前规划植株密度,明确不同植物生长空间预留标准,模拟植物5年、10年后冠幅,提前规避未来空间冲突,避免后期植株过密导致生长不良或维护困难,造成整体布局的破坏。在预留空间内规划弹性填充区,使用地被植物、花灌木、覆盖物等以保证前期景观的丰富性。 

  自然主义的使用。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自然主义在园林景观中受到更加广泛关注,住户更倾向于园林景观的去人工化表达,突出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感。例如,选用细叶芒、麦冬、苔草等自然形态的草类,混播一定的野花,如蒲公英、二月兰、紫花地丁等,实现“拟自然”花甸,降低草坪养护成本的同时,增加庭院野趣效果。园路设计上,采用未抛光石板、风化木材、透水铺装等代替混凝土和釉面瓷砖,减少几何对称设计,搭配绿化路面边缘模糊处理,弱化线条感和单一感。 

  低维护植物的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虫害等低维护植物的选择,能大大降低后期植物养护成本。住宅区总体植物配置应当以造价低、适应性强、生态效益高的乡土植物为主导,尽量减少名贵植物、生物入侵植物的配置。可重点推广耐寒耐旱的沙地柏、麦冬等,搭配透水铺装和雨水收集系统,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由于住宅区大量乔木的应用,可以多考虑耐阴植物的配置,比如玉簪、绣球、荷包牡丹、落新妇等;也可以选择抗逆性植物,比如耐旱的荆芥,耐贫瘠的佛甲草、八宝景天等,降低后期更换和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