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破解”到“四字诀”——成都市在京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文/成都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 成都市在京流动党员综合党委
流动党员管理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时代课题”。成都市在京流动党员综合党委实践表明:当“双向查找”遇见大数据画像,当“实境党课”邂逅首都红色资源,当“双招双引”锚定“立园满园”行动,流动党建不仅是“管得住”的治理命题,更是“用得好”的发展命题。本文通过“四个破解”到“四字诀”的迭代升级,揭示流动党员从“被服务对象”到“发展主角”的转变逻辑,为基层党组织在超大城市治理中发挥实质作用提供新范式。
夯实组织基础:创新“立体化”管理机制,破解“组织覆盖难”
成都市依托驻外机构,组建北京市、上海市、西藏自治区、深圳市流动党员(综合)党委,为每个在外流动党员(综合)党委配备至少1名党建指导员。中共成都市在京农民工服务管理综合党委成立于2018年12月,2024年12月经成都市委组织部批准,更名为中共成都市在京流动党员综合党委,接受市政府驻京办党支部和市就业局党委双重管理,日常工作由市政府驻京办党支部负责。建立地缘型、业缘型流动党员党支部25个,服务管理流动党员490名。连续多年被四川省驻京机构党委评为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农民工(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综合党委。
双向联动“找党员”,织密管理“一张网”。建立“流出地+流入地”协同机制,联合成都各区(市)县委组织部开展流动党员“双向查找、双向报到”工作,即组织关系排查、属地信息核查,党员主动报到、组织动态登记。通过动态信息台账系统,精准掌握490名在京流动党员从业状况、居住分布等14项基础数据,实现管理对象全息画像。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分散的问题,按照“区域+行业”原则优化组织架构。支持青羊、武侯等23个区(市)县和2家企业成立在京流动党支部,形成“1个综合党委—23个区域支部—2个企业支部”的组织网络。
考核激励强支部,激发组织新动能。常态化开展年度工作总结及新春慰问座谈,聚焦民生关切,解决流动党员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构建“述职评议—典型培育—成果转化”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组织各党支部书记开展年度述职评议。评定结果同步报送成都市委组织部及相关区(市)县委组织部,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模式,建立“双联双促”工作机制,推促青白江区在京党支部与有关餐饮企业党支部开展“组织联建—产业联动”协作实践,双方建立联合调研机制,共享产业信息资源,精准对接区域特色产业与餐饮龙头企业的合作需求。成功推动有关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起“党建赋能—企业协同—产业增效”的良性发展格局。
筑牢理论根基:构建“沉浸式”学习体系,破解“思想引领难”
构建“驻京办党支部每周理论学习会+流动党支部专题学习会”双轨机制,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核心学习内容,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市全会精神的全覆盖学习。建立“五个一”学习模式(学习一篇重要讲话、观看一部短片、传达一个通报、开展一次研讨、上一堂党课),形成“原文精读—案例警示—互动研讨—实践转化”的闭环学习机制,2024年度累计开展集中学习42次,全年各支部累计举办学习活动60场、专题组织生活会100场次,确保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依托首都红色资源富集优势,打造加强党性和提升素质的“实境党课”,激励广大党员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服务成都高质量发展。组织党员赴香山革命纪念馆、双清别墅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弘扬‘赶考’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在历史现场感悟初心使命。联合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办事处举办“党群阵地@你,凝心聚力强根铸魂”党纪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开展“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邀请中央党校教授作专题辅导,为流动党员赠送《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资料,并通报反面典型案例,以“理论授课+现场教学+案例警示”三维度强化党纪意识,力促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确保流动党员在学习上“不漏学”“不掉队”,为流动党员及时“充电补钙”。
服务发展大局:搭建“赋能型”作用平台,破解“作用发挥难”
紧紧围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工作部署,发挥流动党员资源优势,精准对接在京高端要素资源,建强央地合作交流平台,推动院士专家走进成都产业园区。链接在京央企、高校、研究院、行业学会协会商会等,创新“党建引领、经济提质”模式,积极融入驻京办“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五进行动(进国家部委、央企、科研院所、高校、商协学会)。围绕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目标任务,2024年全年拜访央企65家,促成2个央地合作项目落地,推动北京科研成果与成都产业链精准对接。
发挥在京流动党支部中部分党员对接高校渠道顺畅优势,联合成都市人才服务工作站,开展“进校园”人才招引活动,携手清华、北大、北航、农大、南开、天大6所高校,建立6个“蓉漂”引才工作站,实现高校优质资源靠前服务、一键触达。首次参与协办“蓉漂人才荟”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专场推介招聘活动,引导在京流动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全流程深度参与,具体做好校方联络、岗位提供、服务保障和宣传造势等事项,为在蓉实验室、高校院所、重点国有企业等60余家用人单位共提供近300个优质岗位,吸引1000余名天津优秀学子线下参与,实现“人才+项目+技术”一体化招引。
搭建“央地联建、企地联动”平台,与中核工业原子能研究院开展“党建联建聚核力,整体协同促发展”主题党日,推动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与北京市电影公司党委联合开展“学习首都演艺文化,凝聚驻京奋进力量”主题党日,推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结对互促。支持筹建在京成都企业商会,指导简阳、都江堰等支部协助筹建在京成都企业商会,梳理联系在京蓉籍企业家及重点企业,打造民营经济“红色引擎”。组织流动党员参与景山街道办事处“微景公益”捐赠,捐款额在80余家驻地单位中名列前茅,获街道赠旗致谢,彰显流动党员的社会责任。
做优服务保障:打造“暖心式”服务矩阵,破解“权益维护难”
设立党员服务热线,通过“在京流动党员之家”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推送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全年发布各类资讯200余条。联合在京企业与社会组织,提供技能培训、职业规划等服务,助力务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北京。锚定“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依托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驻京工作站,联合北京律协开展“法律护航”行动,2024年提供维权服务293人次,涉及金额近300万元,近3年累计达5600万元,成为在京蓉籍群众的“贴心娘家”。
建立“困难帮扶—心理疏导—创业支持”多元服务机制,针对患病、失业等特殊群体开展走访慰问,协调资源提供临时救助。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与创业讲座,帮助百余名务工人员提升就业能力。通过“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实现服务需求“一键响应”、问题解决“闭环管理”,显著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做好流动党员工作需把握五个关键:一是政治站位要更高。提升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以更高标准推动流动党员党建工作。二是工作落点要更实。积极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深化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帮扶举措,切实增强服务效能。三是工作方法要更新。抓好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找准党员作用发挥的突破点,盯紧服务党员、服务企业着力点,不断创新方法路径。四是组织体系要更密。积极协助区(市)县建立流动支部,持续扩大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提升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五是党建作用发挥要更好。统筹整合商会、高校、企业和属地等资源,积极开展党建共建,为促进京蓉两地协同发展贡献先锋力量。
成都市在京流动党员综合党委将聚焦“联、活、用、情”四字诀,创新教育、管理、服务方式方法,全力推动流动党员管理提质增效。
紧扣“联”,让党员管理服务“不断链”。进一步优化在京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依托商会、协会,鼓励流动党员积极亮身份,实行定期登记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失联、管理无盲区;积极协助区(市)县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确保应建尽建、能建快建,持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继续加强与在京央企高校科研院所互联共建,通过党建赋能、资源共享,在人才招引、科技成果转化等广泛领域达成互利共赢、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共建目标。
注重“活”,让党员学习教育“不断档”。针对流动党员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学习质量不高等问题,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开展学习,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每周推送理论学习资料,让流动党员学习不“掉线”。积极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充分发挥首都红色资源优势,丰富组织生活载体,有效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突出“用”,让党员作用发挥“不断线”。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育工程和乡村全面振兴。定期通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架起组织感召“桥梁”,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常态化宣传推介,搭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贤引能”平台,激发农民工回乡创业兴业激情,定期宣讲各区(市)县从要素保障、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等方面对支持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以及乡村旅游等现代农业的优惠政策。利用在京流动党员的智力优势、资源优势,在促成项目、招引人才、服务产业上持续发力。聚焦服务立园满园,加强与蓉籍高层次人才对接,持续拓展校院企地协同合作,实现“人才+项目+技术+资本”一体化引进。
彰显“情”,让组织关怀传递“不断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发展讲座等活动,丰富创业就业信息渠道,帮助在京务工群众提升自身技能。做好法律维权服务,保障务工群众合法权益。健全农民工困难帮扶机制,及时有效为务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流动党员管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成都市在京流动党员综合党委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服务,探索出一条“组织有力度、教育有深度、服务有温度、作用有显度”的流动党员管理新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利用大数据动态跟踪党员需求;深化区域协作,构建跨地域党建共同体;突出作用发挥,引导流动党员成为双城发展的“桥梁纽带”,真正实现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有为更有位”,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