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绘出濮阳新绿图
文/河南省濮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中心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河南省濮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中心主动作为,以创新为引擎,多管齐下推进公共机构绿色转型,在多维度培训、新能源推广、光充成本降低、垃圾分类示范等方面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绿色转型之路,描绘出濮阳发展的新绿图。
绿色转型的成功离不开深厚的绿色理念土壤,中心精心构建了多维度的培训体系。一方面,积极向外寻求高端教育资源支持,委托浙江大学举办节能业务培训班。这一合作不仅为全市节能队伍搭建起学习前沿节能理念与技术的优质平台,更在地方与高校之间架起了深度合作的桥梁,为绿色转型引入了新的活力源泉。另一方面,向内挖掘本地教育资源潜力,深化与市、县党校的合作。通过邀请专家前来授课,将绿色转型理念与国家节能政策深度融入党校教育培训体系,让干部职工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深刻领悟绿色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实现了绿色理念走进“红色课堂”。此外,中心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培训方式,聚焦垃圾分类、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与绿色转型息息相关的业务知识,开展培训7次,累计培训6400人次。
在濮阳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指引下,中心积极贯彻落实《濮阳市中心城区公共机构光伏存量资源盘活实施方案》,力争全市公共机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兆瓦,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目前,已完成了对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全面摸排,预计盘活市中心城区1442家公共机构的存量屋顶资源53万平方米,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40兆瓦,项目总投资2亿元,年发电量0.48亿度。在此基础上,成功实施了86个“光伏+”项目,如“光伏+机关”“光伏+校园”“光伏+公共建筑”等,总装机容量高达26.9兆瓦。这些项目每年可发电32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1.05万吨标煤,减少3.2万吨的碳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在地热资源利用上,濮阳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绿色供暖中心,实现了供暖方式的清洁、高效转变。目前,地热供暖覆盖面积已超过1050万平方米,多个县区的地热供暖占比颇为可观,如清丰县超过90%、范县超过70%。同时,濮阳市紧紧依托“郑汴洛濮氢走廊”这一战略资源,大力推进氢能源应用,建成氢能产业园,在公共领域车辆的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今,市城区688辆公交车和475辆出租车已全部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其中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和洗扫车在城区穿梭运行。
中心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积极推进“光储充一体化”建设模式,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公共机构。在市委市政府办公区成功构建了“一区三站”体系,其中包括一座320千瓦规模的光伏发电站,以及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两个光伏充电站。光伏电站的绿电,以上网电价0.38元/千瓦时的优惠价格直接供给充电站,充电价格降低50%,不仅实现了绿色能源的即时转化和高效利用,缓解了电网压力,还通过削峰填谷的方式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干部职工在享受便捷、经济的充电服务时,也深刻体会到绿色发展带来的实惠,激发了他们践行绿色理念的积极性。如今,濮阳市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参与到绿色转型的行动中来,共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濮阳市公共机构基本实现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全覆盖,通过每月设定一个主题,定期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并组织市直单位积极开展分类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国第二届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中,中心凭借出色的垃圾分类工作成果,在河南省垃圾分类“达人说”演讲比赛决赛中荣获三等奖。中心报送的《政府机关作示范引领分类新时尚》案例被国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2023至2024年度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案例。濮阳市依托南乐县全国唯一一条完整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链条,打造国家级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集群,率先在全省推广应用可降解材料制品,为彻底解决白色污染提供了“濮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