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群众的贴心人——云南省曲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帮扶掠影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5-03-14 14:5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云南省曲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在乌蒙山区的山沟里,云南省曲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村工作队聚焦会泽县汤德村乡村振兴工作,做好产业兴旺规划师、助燃剂,让当地群众吃上“草莓饭”,过上“绣球花一样的生活”。 

  汤德村是曲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定点帮扶联系村,最高海拔4017米,年平均气温10.3摄氏度,是典型的冷凉、高寒山区农业村,全村共740余户2560余人。“汤德村人口虽然少,但对于我们来说,责任、压力一点都不小,我们要用心、用情、用智全力答好乡村振兴这份‘试卷’。”曲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付兴洪说道。 

    

  遇见“绣球花” 

  付兴洪曾是一名军人,2020年10月从部队转业后,来到曲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2021年5月,他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主动请缨挑起驻村工作重任。驻村“上岗”后,付兴洪和工作队挨家挨户拉家常,了解群众的高兴事、烦心事,和群众一起厘问题、找症结、想点子、寻出路、谋发展。 

  “老杨,最近还好吗?”走访途中,付兴洪和工作队队员陈云秀、汤德村委会负责人管庆梅遇到了在家门口闲聊的杨吉友夫妇。 

  “付队长,来家里坐坐。”夫妻俩热情地邀请大家进门歇歇。杨吉友家有一个干净宽敞的院子,数盆绣球花在院子的角落里盛开着,与杨吉友夫妻俩的笑脸相映成辉。他们喜欢绣球花,说这花吉祥,寓意家庭和睦与美满。 

  “刚驻村的时候,群众不相信我这个外地人,不肯说实话。”付兴洪说,第一次到杨吉友家走访时,看到他家里挂着好多火腿肉,就询问起养殖情况。他心存戒备,谎称肉是亲戚家的,暂时挂在这里。 

  付兴洪没有当面拆穿,他明白,群众没有认可之前,不会跟他交心。他心里盘算着要走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群众的贴心人。随后的一段时间,只要路过杨吉友家,他都会停住脚步,看一看院子里的绣球花,与杨吉友聊一聊家常。 

  嘘寒问暖的关怀、真情实意的帮扶,最终让杨吉友放下了戒备。家里有什么变化、今天做了什么事情,都说给付兴洪听。杨吉友也忍不住夸赞:“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的小日子就像院子里的绣球花一样,越过越幸福。” 

    

  吃上“草莓饭” 

  “我虽然快退休了,但我要像年轻人一样,充满干劲!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2023年5月,53岁的陈云秀加入工作队。 

  初来汤德村的陈云秀遇到诸多挑战,第一关便是开车上高速。从单位到汤德村,有130多公里的路程是高速公路,这对于开车经验较少的她来说是个不小的困难。陈云秀至今记得第一次开车前往汤德村的情景:车速只敢开到80多,精神高度紧张,双眼直盯前方,浑身冒着细汗……但她并未放弃,而是决定必须治愈眼前的“水土不服”。同时,陈云秀迅速转变角色,积极主动投身产业帮扶。 

  “小余,这几天你的草莓卖得如何?价格稳定吗?”在老钟山余顺友的草莓种植基地,陈云秀和大家边查看草莓生长情况边仔细询问。 

  29岁的余顺友是汤德村委会白草皮村人,2019年开始试种草莓。因种植经验不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没有赚到钱,一度想放弃草莓种植,外出打工。工作队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上门做工作。“待补镇享有中国夏季草莓之乡的美誉,背靠这块金字招牌,销路不愁;工作队会帮助你整合各方资源,一起想点子、找市场、做推广、促销售。”推荐余顺友到县里参加技术培训、指导他控制成本费用……陈云秀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余顺友种起了草莓、打开了销路。她常说,要把汤德草莓好品质转化为好品牌、好效益,让更多汤德人端起“草莓碗”、吃上“草莓饭”。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找工作队。不久前,还免费帮我们更换了300多米长的水管,以后浇灌更方便了。”有了工作队的帮扶加持,余顺友心态稳了、信心足了,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如今,他已有两个种植基地,规模近60亩,成了当地响当当的草莓种植大户。 

  早些年,群众零星种植草莓,效益和规模一直上不去。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草莓产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汤德村的第一产业,年产值预计1500余万元。如今,越来越多的汤德人回到家乡种草莓。目前,余顺友的基地每天需要一二十个工人,附近的群众纷纷到基地务工,获得了劳务收入。通过草莓产业扶持、就地就近务工、村集体经济分红、扶贫公益岗、扶贫小额贷款等精准帮扶措施,汤德村2024年人均纯收入达14200元。 

  “草莓饭”虽然好吃,但其市场价格不稳定,群众收入也随之波动。为了让汤德村的群众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在巩固提升草莓产业的基础上,工作队又把目光投向了黄精种植。 

  工作之余,工作队多次到曲靖市沾益区黄精种植基地考察调研,向当地种植大户“取经”;走访交易市场、生产加工企业,摸底市场行情。回到汤德村后,多次与村“两委”交换信息,谋划发展路径。组织召开党员议事会议、村民代表会议、院坝会、火塘会,讲述“学艺”经过,征求群众意见,探讨市场前景,共商增收新渠道。目前,已有12户群众表示愿意参与黄精种植项目,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群众路线、做群众的‘娘家人’,是我们工作的秘方。我们只想着让群众富起来、让产业兴旺起来,和群众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宜居和谐的新汤德。”付兴洪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