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区行政中心节能工作情况
重庆市璧山区行政中心是璧山区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场所,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通过了新建建筑能效测评,具有绿色低碳、环保节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等特点,节能效果显著。
一、行政中心基本情况
行政中心于2011年11月立项动工,2013年底主体工程竣工,2014年由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启动装修,2014年底项目总体竣工。行政中心分东西2栋,地上9层,地下1层,建筑总面积为96000平方米(建筑系数72%),办公使用面积(含附属用房和车库)为69490平方米,共有车位750个。行政中心于2015年2月开始投入使用,7月入住单位基本搬迁完毕,现入住42家单位,共计2535人。
一年来,通过不断的努力,行政中心节能效果逐渐显现,总用水24843吨,人均用水9.8吨,为重庆市区直以下机关平均用水量的26%,使用中水9864.8吨;总用电量409.56万度,人均用电198.56公斤标准煤/年,为重庆市区直以下机关平均综合能耗的51%。
二、行政中心推进节能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坚持以节能理念为引领,抓好规划设计工作。行政中心立项初期,区政府大力支持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前期介入,力争节能理念与立项规划同步,节能设计与主体建筑设计同步。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有关人员赴浙江大学等单位考察学习,与市设计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了解和借鉴建筑环境、可再生能源应用、中水水源应用、节能运管等新技术和先进经验,确保行政中心建筑在规划设计阶段就符合节能工作需要。
一是优化建筑布局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建筑风环境、热环境、自然采光等多项技术,建筑总体结构形式采用左右分区结合连廊构筑外通内中庭的格局,建筑高度、各朝向窗墙比、可开启窗面积、窗及幕墙遮阳系数与可见光透射比等指标均满足或高于设计标准。
二是充分运用节水技术。规划时考虑实现行政中心大楼建设管网与市政中水管网互通,引进中水回用技术,收集雨水、办公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经处理后再利用于卫生冲厕、浇花等。
(二)广泛采用新材料新产品新能源,扎实推进节能建设。行政中心建设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各个方面都严格按照国家绿色建设标准和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标准进行,尤其注重运用新材料、新产品、新能源等以增强节能效果。
一是采用新建筑材料。建筑围护结构外墙主要采用无机保温沙浆和7排孔厚壁空心砖两种保温材料,饰面层采用花岗岩幕墙;玻璃幕墙采用双层6毫米较低透光LOW中空玻璃,中间夹空12毫米,光透射比为48%,遮光系数为38%;屋面采用打基层后用陶粒混凝土和硅酸盐钙板做保温隔热层,再依次做保护层、防水层、楼面层。
二是运用节能新产品。空调设备采用海尔多联式空气源热泵机组,设备额定能效比≥3.0,设备综合能效比IPLV≥3.8,同时具有备分区、分层独立控制机组开启台数功能,减少加班时空调使用能耗;室内照明广泛采用T5和紧凑型荧光灯等绿色灯具,采用分区、分组、声光感应控制,同时使用节能插座和节电设备;会议室安装台电无纸化办公系统,所有的文件和座牌实行网络传送,减少了纸张浪费;卫生洁具广泛采用具备红外感应控制功能的节水器具;电梯、风机、变压器、水泵、电梯等均采用节能采购目录的同型设备,有效降低能耗。
三是推广新能源。行政中心室内卫生热水,采用太阳能光热结合燃气热水锅炉附热技术,充分利用重庆有限日照下的太阳光热,同时确保阴雨季节系统不瘫痪,系统节能运行效率高;行政中心生态停车场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提供公共自行车,设立特定停放区域,倡导低碳环保出行。
(三)加强日常运行维护监管。装修完成后,行政中心狠抓日常运行维护监管,压实工作责任,加强教育引导,借助专业化、智能化手段,不断强化节能效果。
一是委托专业化管理。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对行政中心大楼运行进行管理,物业公司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楼各类电器、设施设备进行定期分类维护保养和不定期巡查,确保运行正常。
二是强化能耗监测。建筑内部以消耗最大的电力为主体建立了能耗监测体系,实现了建筑内部照明、插座、动力、空调、特殊用能等系统分项计量,不同楼层照明、插座、会议室等功能区分户计量,真正使电力消耗计量达到三级,有关数据采集后上传至重庆市统一的公共机构能耗监测平台。实行能耗监测系统专人管理制度,定时查看数据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纠正能源浪费情况。
三是实施智能化监控。针对建筑公共区域,统一建筑内部安防监控系统与公区照明、建筑能耗监测功能要求,搭建集可视安防、公区照明控制、能耗监测于一体的综合化管控中心,实时监控大楼用电情况,充分利用远程控制技术,真正实现人走灯灭,减少资源浪费。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在行政中心所有办公室的开关、电脑和卫生间张贴节能标语;利用行政中心LED显示屏和楼道电视,滚动播放节能宣传标语和节能小常识;组织单位职工参观璧山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节能减排和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促进行为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