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后勤改革30年的历史回顾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9-01-14 18:02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 王元慎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机关事务工作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经历了不平凡的改革发展历程。作为中央国家机关机关事务工作的管理部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指导、推进中央国家机关的后勤改革方面发挥了应有的重要作用。1989年召开的全国政府系统机关后勤工作改革座谈会之后,特别是1995年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成立之后,国管局对全国机关事务工作与改革的指导作用日益增强。三十年来,机关后勤改革经历了从局部的、单项的探索到全面的、系统的推进过程,我们对机关后勤工作的定位、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机关后勤改革规律性的认识,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机关后勤改革探索的初始阶段(1978年至1983年)
    从1979年开始到1983年这一段,国管局除正常的业务工作外,主要精力是处理文革遗留问题,平反文革期间国管局的冤假错案。后勤改革主要是在中央国家机关的招待所、印刷厂、食堂、幼儿园等服务经营单位进行。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如《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司机安全节油奖试行办法》、《中央国家机关招待所试行床位使用率超额奖励办法》,并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幼儿园向社会开放。这些办法旨在对单纯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传统分配格局,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
    这一阶段机关后勤改革重点在中央国家机关基层的服务经营单位进行,涉及面窄、规模小、层次浅。
    二、机关后勤改革的逐步推进阶段(1983年至1988年)
    1983年6月16日,中央书记处第70次会议提出“服务社会化问题,要逐步解决。”还提出了三步走的思路,即:后勤服务同机关工作分开;打破部门界限,按地区联合;逐步过渡到社会化。服务社会化问题首次被正式提出来。
    1984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国管局邀请地矿部等14个部委的办公厅副主任、行政司长、机关服务公司经理座谈机关后勤改革问题。座谈会达成的共识主要有:机关后勤改革势在必行;后勤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为机关服务;要广开财源,积极组织预算外收入,弥补行政经费的不足,改善集体福利;在部门集中地区,可以试行某些方面的区域性联合;要加强后勤队伍建设;要进行后勤科学研究,建议由国管局牵头组织一个“协会”,经常进行后勤管理与改革方面的综合研究;精神文明要与改革同步。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书记处会议及上述文件精神指引下,许多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开始了企业化管理的尝试。结合自身特点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还有一些单位组建了机关服务公司,开展了对内有偿服务和对外经营服务的初步探索,并在内部机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增强了后勤服务系统的内在活力。
    这一阶段机关后勤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明确了后勤服务同机关工作分开的思路,中央国家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开始进行运行机制的改革。国管局开始组织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后勤部门进行交流,谋划如何推进机关后勤改革。
    三、机关后勤改革全面展开阶段(1989年至1997年)
    (一)贯彻《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1989年3月4日,李鹏总理主持召开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讨论并原则批准了国管局提出的《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是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当前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任务是,把后勤服务人员的编制同机关的行政编制分开,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经济管理机制,增强后勤服务单位的活力,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机关工作和职工生活服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首次在文件中提出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