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财务司:攻坚克难探路径 守正创新促发展
高质量推进海关资产管理工作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4-03-22 16:43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要求,国管局印发了《关于提高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能 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实施意见》,从“严格资产配置处置、严控资产运行耗费、提升资产保障能力、强化计划预算控制、推动管理方式转型、涵养勤俭节约风尚”6个方面,提出 12条具体举措,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提升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能。《意见》实施一年来,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深入落实文件精神,采取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现将部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的经验做法编辑刊发,供大家学习参考。
 
攻坚克难探路径 守正创新促发展
高质量推进海关资产管理工作
海关总署财务司
 
  近年来,海关总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管局《关于提高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能 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实施意见》要求,不断推动海关系统资产管理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为海关依法履职、为国把关提供坚实保障。
 
立足海关实际 构建海关特色资产管理体系
  完善管理架构,突出管理优势。海关国有资产管理充分发挥垂直管理系统优势,始终坚持全国海关一盘棋,构建“海关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的资产分级管理架构,各层级按权限对国有资产实施管理。各级海关成立资产管理委员会,对重大国有资产购置、处置等资产管理工作,按照“分级分类审批、集体研究决定、严控各类风险”原则进行审核把关,有效防范资产管理风险。通过不断强化管理职责、层层压实管理责任,海关已逐步健全完善具有自身行业特色的国有资产联动管理体系。
  明晰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机制。结合工作实际,海关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优化机制。以海关系统“三定”方案为依据,以资产分类为基础,以业务职能为主线,以设备归口管理为原则,将海关固定资产细分为口岸监管设备、实验室设备、缉私装备、信息化设备、房产、车辆、办公家具等,明确口岸监管、科技、缉私等业务司局为设备主管部门,分别管理相应设备,构建“职能管理+设备主管+使用管理”的资产分类管理模式。资产部门与各部门加强协作配合,不断强化管理主体责任,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海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一步顺畅海关系统内部资源共享节点,解决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堵点难点,有效提高海关国有资产共用共管水平。
  夯实管理基础,提升管理效能。海关总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资产管理制度,结合海关实际制定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以及购置处置、使用管理、办公用房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夯实海关特色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基础。发挥海关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先发优势,全面整合优化财务管理系统,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1+1+N”(“1”套标准体系、“1”个运行中枢、“N”个财务业务操作模块)海关智慧财务体系,完善资产共享、辅助决策和绩效管理等模块,实现资产管理系统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会计核算等财务系统及海关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共享,进一步提升系统协同能力,有效提高海关国有资产管理效能。
 
涵养勤俭风尚 节约理念根植资产全生命周期
  紧盯源头,把好资产“入口关”。海关国有资产管理聚焦重点环节,按照署领导“管用、好用、实用”的要求,全面贯彻勤俭理念,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配置标准为准绳,以节约资金为前提,以科学论证为抓手,完善节约型预算保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科学规划,编准编好编实资产购置预算,实现资产配置与海关业务需求精密耦合,切实提升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压减一切不必要支出,能够通过调剂使用配置资产的一律不予新购,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2023年,全国海关固定资产购置支出相比上年度降低约26.84%,通过调剂方式配置固定资产原值相比上年度增加约25.31%。
  强化管理,提升资产使用绩效。设备主管部门根据海关监管执法业务特点、应用场景和设备特性等因素,明确工作标准,制定相应资产装备的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全国各直属海关设备主管部门设置专(兼)职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本关区统筹管理,细化管理职责。各基层海关设备使用部门为使用管理责任主体,使用管理责任到人,切实做好设备安全、高效运行保障工作。将绩效管理理念贯穿设备使用全过程,确保用好、用足、用活现有设备,最大程度发挥出每台设备的监管及检验效能,为海关提升监管执法水平提供切实保障。将存量设备使用效能作为增量设备需求审核的重要参考条件,根据业务实际和需求及时调配设备部署,持续动态优化设备配置,与海关业务开展进行深度融合,确保资产管理既有前瞻性、科学性,又符合勤俭节约要求。
  规范处置,把好资产“出口关”。突出强化对资产的报废处置管理。对设备使用部门提出的报废处置申请,由设备主管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组织进行技术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提出审核意见。对已达到最低使用年限的资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能使用的继续使用。对可以降级使用的仪器设备,由专业机构通过检验测试确定精度级别,尽量延长资产使用生命周期。对确需报废处置的,严格按照资产原值金额和相应权限履行处置审批手续,并严格执行实物处置要求,优先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处置,最大程度挖掘处置资产残余价值、提高处置收益,确保处置收入颗粒归仓,符合环保回收的资产交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环保回收,最后凭借实物处置回单,进行资产账务处置,闭合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链条。
 
深挖资产潜力 有效推进低效闲置资产盘活
  国有资产盘活意识发生“三个转变”。一是从被动“盘活”到主动“推进”的观念转变。各单位主动推进国有资产盘活工作,聚焦巡视、审计及财会监督中发现的资产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贯彻过紧日子要求,积极推进存量资产优化整合利用。二是从被动“揭短”到主动“亮丑”的行动转变。各单位持续开展存量资产使用管理情况摸排,定期更新资产盘活台账,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利用效率不高或闲置的资产及时明确盘活方式、责任人及盘活时限,主动动态推进实施,既提高资产利用效益,又降低了后续检查发现问题的概率。三是从被动“整改”到主动“查摆”的方式转变。机构改革以来,海关系统聚焦资产管理领域突出问题、巡视审计指出问题及财会监督重点,制定完善资产盘活利用实施方案,盘活对象涵盖涉及办公用房、其他用房以及各类大型专业设备等。各单位以年度资产盘点为基础,依托信息化系统,结合年度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加强资产数据使用状态筛选比对、全面排查资产实际使用状态,确定待盘活资产清单及台账,建立闲置资产的动态更新机制,对待盘活资产做到事实清楚、账目清晰、责任明确。每半年定期总结盘活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持续推进盘活工作。
  国有资产盘活成效实现“三个提升”。一是盘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各单位对纳入年度资产盘活方案的待盘活资产实行台账管理,“一地一策”、“一事一议”,逐项制定盘活措施,明确完成时限、责任人及时间表,确保责任到单位、到个人,避免漏项。二是“点面链”全链条推进,资产盘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进一步提升。各单位既聚焦当前待盘活资产的“点”上问题,又从“面”上摸清闲置底数,细化分类处置利用措施和方案,大力推进系统盘活利用工作,畅通“全链条”管理。三是“协作式”共同推进,资产盘活的一体性和联动性进一步提升。通过海关总署及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三级联动,各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设备主管部门和业务职能部门同向发力,积极统筹各类数据资源,深化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解决海关跨业务、跨关区、跨部门的资产盘活利用,提高盘活效益。
  国有资产盘活长效机制形成“三项成果”。一是持续健全循环机制。深化落实国管局《关于提高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能 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实施意见》要求,持续推进海关系统资产分类盘活利用工作,结合海关系统实际完善具体工作指引,切实加强存量资产盘活利用。二是升级改造海关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智慧海关建设要求,结合海关资产管理实际,融入闲置资产共享调剂、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等相关内容,为资产盘活利用提供系统化支撑。三是逐步健全标准体系,筑牢资产保障“防火墙”。结合海关依法行政实际,围绕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海关自身发展需要,分类建立海关装备设备配置标准指引、艰苦地区海关生活保障设施建设指引及艰苦地区海关综合保障指引等相关标准,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统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以存量定增量、以标准定增量,实现资产保障由“人防人控”向“标准防、标准控”的转变。统筹开展海关国有资产的调剂利用和共享共用工作,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打通跨部门、跨地区、跨级次的资产盘活通道,实现低效闲置资产的合理调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