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力量丨“十面红旗”背景设计者杨亚人:
回忆人民大会堂厅室布置设计中的几件往事(一)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0-12-04 08:18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1959年,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厅室布置设计等工作中,我局杨亚人同志担任设计组长,带领全组同志日夜奋战在第一线,经过反复酝酿修改,设计方案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其中由他主创设计的“十面红旗”背景,成为我国重大政治活动的样板模式并沿用至今。

  我们将分期刊载杨亚人同志的回忆文章,为大家讲述他参与人民大会堂厅室布置设计中的几件往事。 

  回忆人民大会堂厅室布置设计中的几件往事(一) 

杨亚人 

接受任务走马上任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二日,时任国管局局长高登榜主持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毛主席八月在南宁会议提出的“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的重要指示,决定举办中央机关事务工作技术文化革命展览会。会上决定抽调我去参加展览会的布展设计工作。从九月中旬开始,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展览会的布展设计工作中,整整忙了一个半月,直到十月二十八日展览会开幕,才喘了一口气。 

  说来也巧,十月二十八日展览会开幕那天,也是人民大会堂(开始称人大会堂,建成后经毛主席指示确定叫人民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的日子。展览会开幕没过几天,时任交际处处长张俊千通知我,局领导决定抽调我去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厅室装饰、布置、设计工作。办公地点暂时设在原政协礼堂的三层会议室。同时被抽调的人员有政协机关的陆景宣同志(房屋修缮方面的工程师),工商联机关的赵天奇同志(美术绘图工程师)。三个人组成一个设计组,由我任组长,负责完成这项工作。 

  接受任务后,我简单交接了展览会的工作,就去政协礼堂走马上任了。 

  一九五九年一月,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大会堂建成后交由国管局管理。国管局随即成立了人大会堂管理处,并开始抽调干部,培训工作人员。国务院领导同志还指示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人民大会堂内部设施的设计、制作和厅室布置。 

  那时,我才三十一岁,虽年轻又有干劲,但毕竟任务太重了,思想上压力很大。解放前,我在苏州美术专科学院求学。参加革命后先在上海青年文工团工作,后调北京中国青年艺术院,主要从事舞台布置、设计工作。一九五三年借调到“中苏友好月”大型活动筹备组工作,任务结束后,又来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于1950年,1953年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1954年更名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2013年更名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同,编者注)服务处工作。一九五四年在交际处布置科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国家领导人出席的各种活动场地、舞台、宴会的布置设计等工作。虽然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和好评,但要完成人民大会堂的布置设计任务,还真得下一番辛苦,冒一定风险。好在有上级的信任,同志们的帮助,我们几个人开会商量后,决心一定拿出最好的设计方案,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 

大胆提出完成任务的三原则 

  人民大会堂占地十五公顷,建筑面积十七万一千余平方米,体积有近一百六十万立方米。内设的厅室有一百多个,其中有三十个代表全国各省、区、市的厅室,另加一个可容纳一万人开会活动的大礼堂、一个小礼堂和一个可供五千人用餐的大宴会厅。工程之大,工艺之精,为新中国建筑之首。 

  我和设计组的同志一起去工地实地勘察,回来后,经我们研究决定,由我提出了设计方案主要指导原则:()人民大会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我们在厅室装饰、布置的材料选用上,一律使用国货,决不用任何的“舶来品”。()厅室的装饰布置既要体现各民族的风格,又要在重要场所展示出我们党和国家庄严隆重和欣欣向荣的意境。()大礼堂和宴会厅是人民大会堂中的重中之重,周总理十分关心其建设情况,要求如期完工,届时将投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典礼活动使用。因此,我们的厅室设计方案一定要在七月底前完成。 

  我提出的这三条原则建议,经与陆景宣、赵天奇两位同志协商达成共识后,呈报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并获得了领导同志的赞赏和批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