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 余艺 王鹤:《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启示
2024年08月12日来源: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 余艺 王鹤:《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启示

 

一、坚持诚信,守法奉公——做阳光采购人

诚实守信是政府采购的“灵魂”,是全面推进阳光采购的必要前提。“坚持诚信,守法奉公”不仅是对供应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对采购人的自律要求,高校采购工作涉及国家财产和公共利益,更应具备高度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诚实信用应贯穿政府采购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政府采购诚信建设机制,营造良好的采购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公正、公平、公开的政府采购活动有着积极作用。在政府采购前期环节,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落实“无预算不采购”,加强政府采购需求管理,科学合理地编制采购计划,提前论证采购项目的可行性;在政府采购执行环节,优化审批手续,规范采购程序,强化信息公开,逐步推动电子化、网络化政府采购,实现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在政府采购履约验收环节,必须严格把控采购项目的量与质,采购部门积极参与,资产、财务等职能部门更应加强协作,促进采购管理不断向后端延伸。

二、坚持准则,守责敬业——做核算把关人

会计准则制度是会计信息制定的依据,也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强化了对国有资产的关注和管理,在资产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及基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平行记账方式,对于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科学、准确核算学校运行成本有着重要作用。

在资产核算与管理实践中,由于部分资产账务管理人员对新准则制度的学习理解不够,导致在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加之政策变更、校内单位合并分立等客观原因,部分资产存在错误建账、账实不符、资产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等问题,部分资产的增减变动也未能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导致属于单位资产但未入账形成账外资产、在建工程交付使用后入账不及时、资产折旧摊销费用分摊不准确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高校资产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应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做好核算把关人。一是强化资产价值管理,加强基础核算,规范资产购进、调拨、计提折旧、维修、报废等环节的账务处理与会计核算,持续完成对账外资产的确认工作,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真实性;二是推进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努力实现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及数据的互通共享,确保资产账与财务账的账账相符,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深度融合;三是建立资产清查盘点长效机制,每年定期开展资产清查盘点工作,摸清“家底”,全面掌握并真实反映资产的数量、价值和使用状况,确保账实相符,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质效。

三、坚持学习,守正创新——做专业管理人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其兼具专业性、灵活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资产管理队伍的综合素养及能力决定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水平和高度。据调查统计,高校资产管理部门部分工作人员无经济、会计等相关专业学习背景,专业基础薄弱;院系资产管理员大部分由实验师或其他教辅人员等兼任且变动频繁,缺乏积极主动学习及钻研业务的动力,工作模式僵化守旧,制约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因此,强化自身建设,打造专业资产管理队伍,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纳入管理体系全过程是当前资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应坚持学习,守正创新,持续提升资产和财务管理专业能力,科学合理解决好高校发展过程中资产管理的各类问题,做合格的专业管理人。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一方面,要建章立制。健全制度体系,使资产申购、采购、验收、建账、使用及报废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提升资产管理规范化水平;优化管理结构,提升管理效能,落实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责任,真正做到“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创新管理手段,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资产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资产集中运营管理模式,建立公共调剂平台及公物仓,盘活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快平台建设,推进共享共用,尤其对大型仪器设备等重点资产实现资产整合,通过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全面释放资产服务潜能,真正落实开放办学理念。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要牢牢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让资产管理在制度下规范运行;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寻求突破,不断创新资产管理观念、模式及手段,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管理效能,为保障高校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者:余艺、王鹤,西南大学财务部

来源:《财务与会计》2024年第12